文章

30篇到50篇讀書筆記─我的2階段轉變

長尾效應

經營閱讀部落格也快一年,網站累積了50篇左右的讀書筆記,我發現自己在30多篇及50多篇分別有不同的想法與轉變,新鮮趁熱地趕緊記錄下來,給有需要的你參考:

過去的我,其實有閱讀習慣

讀書筆記

我一直都有閱讀習慣,20多歲以前,最喜歡看科幻、奇幻、武俠小說,總之,只要是跟現實不同的世界觀,都是我喜歡的主題。我的家境並不好,同學和親戚放假時都會全家出遊,但我比較沒有這樣的機會,因此,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休閒娛樂就是看書。

之前,在一個私校的圖書館工作,開始接觸不同類型的書,我也蠻喜歡把書借回家看的,但那個時候的我還不懂輸出的好處,只是一本本地看完,再一本本地還回去。

30篇讀書筆記後,我的3種轉變…

三年前,懷二胎後,跨過了差點憂鬱症的陰霾,我想辦法把自己拔出生活的瑣碎,重新開始閱讀。

重拾閱讀習慣的初期,我很喜歡到處瀏覽別人的讀書心得,有時候會想看書摘,來判斷我是否會對這本書有興趣,不過,很多書摘的內容散落,文案又充斥行銷用語,很多時候我無法判別是否要讀這本書,直至看到閱讀前哨站的文章,才發覺,「喔!原來讀書筆記可以分享啊!」

去年建這個部落格,寫了第一篇讀書筆記後,欲罷不能,就一路到了現在。

1.減少使用社交平台的時間

閱讀本身就能遠離社交平台和3C的干擾──把手機轉成屏蔽所有社交通知的專注模式,扔到包包裡,放到最遠的櫃子裡,坐在沒有電腦的位置上看書,當然,要選一個舒服的姿勢,再找一本喜歡的書,只要萬事俱備、內容迷人,很可能等你醒過神來,連飯都能忘了吃、覺也忘了睡。

至於做筆記,就更需要集中精神了。

我覺得讀書筆記不限形式,畫心智圖或發個短文都可以,如果喜歡這本書,就整理得詳細一點。我的筆記整理方式有所變化──30篇前會先用電腦隨手打記錄,再用紙筆畫一張心智圖,最後才上電腦打完整的讀書筆記,但50篇後偏好手寫記錄,再用電腦整理成讀書筆記。

2.省錢省時接觸新的知識

閱讀也有這樣的好處,可是做筆記有「精讀」的效果。

因為我要在部落格上介紹這本書,就得想辦法把書的內容大致梳理一遍,抓出脈絡,找出我覺得精華的地方,再描述一次。就算沒有部落格,也可以在臉書或IG上用簡單一段話描述,不管是你覺得最精采或最有感觸的部分,都是值得分享出來的。

最高學以致用法》提到在日本也非常暢銷的《被討厭的勇氣》,他曾經做過實驗,請30個人解釋阿德勒心理學的定義,但最終只有一成的人回答出來。因此,只要把輸入的知識輸出,不管是寫下來或用說的分享,都不容易忘記。

如果這本書有很多搞不懂的名詞,寫筆記的時候都必須再查資料,或書上引用什麼研究、論文,因為要寫在公開的平台上,只要書上的附錄沒有說明來源,都必須複查一次。這樣做筆記是很費時間沒錯,但會比花錢上一堂課來得省時省錢,對於想入門某個領域很有幫助。

3.把更多精力用在自己身上

既然這件事很費時間,那麼,你就會發現把更多時間都投注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面了,自然不太會去羨慕別人,或期望別人給你什麼,更不會把期望投射在別人身上,因為你會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最後,我雖然覺得寫讀書筆記很有趣,但我想,不一定每個人都跟我一樣,也許,有的人會認為用說的比較有趣。

50篇讀書筆記後,我的3種轉變…

50篇讀書筆記

不知不覺,也累積到50幾篇讀書筆記了,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但始終與之前不同了。

1.更有意識地選擇待讀書籍

《子彈思考整理術》作者Ryder Carroll認為:「有目的性地追求知識,可以幫你深入這世界,運用前未曾想過或不願採行的方法,探索這世界。」

當待讀清單越積越多,很難再按照先後順序慢慢讀完,因為每一天的時間就是這麼多。你會開始去思考:這些真的是我要讀的嗎?我當初為什麼要讀這些書?並且,會更想要按照目前的需求去找書,也會慢慢開始懂得要定期審視待讀清單。

你會對閱讀這件事越來越有想法,偏好也會更明確,不會因為別人推薦就決定要看,會完全以自身需求為主。如果你是用閱讀來探索興趣的人,就能越來越了解自己;或者,會開始考慮用連結的方式去閱讀,比如作者提到的某本書、與讀的內容有點相關但不同領域的書。

2.開始能連結不同書的知識或內容

其實不用刻意記得書裡面的內容,因為已經用讀書筆記整理過了,這些整合過的精華會在腦中有清晰的印象,當然,腦子大部分時候是記得最令自己有感觸、有連結的內容,比如讓自己有所啟發的一句話、一則感人故事等等。

除此之外,還能利用目前閱讀的內容創作文章,比如談「時間管理」的三本書、我的「生產力」書單等等,也省去許多想主題的時間。

3.更有創作方面的靈感

我現在常常會看書看到一半,突然迸出新的想法或點子(在廁所時也會啦)。

而且,我也要坦白地說,直到我開始寫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這個部落格才真正踏出一大步,之前雖然累積了一些東西,但始終有種站在原地看風景的感覺。

我覺得,這就如《心靈寫作》作者娜妲莉.高柏所說,平日我們不管是在生活、閱讀還是旅遊,這些經歷都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堆肥,或許不能馬上長出東西,但等土壤更加肥沃,自然而然就能有植物生長,並且開出花來。

當你渴望說些什麼,當你不吐不快的時候,就寫吧!

Share this post

「閱讀很重要,但生活也是。」相信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也是閱讀的一部份,目前的身分是文字工作者二度就業中。有任何合作事宜,請聯繫:matilda@slowmatilda.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