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勢能》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漫談個體如何在網路時代崛起,成功賺到錢並持續生存下來。作者任康磊曾任美國商業雜誌《Fortune》評選世界前五百強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是中國的一人公司創業者和百萬粉絲自媒體,透過自媒體經營、出書、課程等方式,成功成為暢銷書作家和企業管理顧問。
不過,《成長勢能》雖然定位在「個人成長」,但跟一般的「個人成長」不大一樣,目標很明確,就是賺錢,但又不是從賺錢方法開始說起,而是先從一個人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開始談,再談到打造「勢能」的重要性、4種商業模式、如何選擇定位、如何持續成長、如何變現及個人品牌等,總共有7個部分。
這篇文章會針對作者提出的「勢能」作解釋,再提出如何獲得、應用,及盤點「勢能」幫自己「定位」的方式,最後則是我的心得與心智圖下載。
本文目錄
任康磊是誰?
經歷
摺頁的介紹上寫著,作者曾任美國商業雜誌《Fortune》評選世界前五百強公司(FortuneGlobal500)的人力資源總監,可究竟是哪家公司,不曉得為什麼查不太到。
據任康磊在書中所述,他大學時為了賺取學費,打工無數,還曾搭上飲料店的熱潮,和朋友集資合開三家店,賺了十幾萬人民幣。畢業前,他借了幾十萬人民幣做B2B專案,拿下天津總代理,最後賠光,又倒賠幾十萬,也因此,徵才旺季一過,加上還債壓力,一看隔壁超市在徵儲備幹部,就去應徵了。
一開始,他的薪資每月僅六千多台幣,租個小房間就要價三千元台幣,幸好拚命工作被店長賞識,才得以調到人力資源部。提到這段經歷,他講的是「當時別說還債,我連飯都吃不起,現在回想起來,還能感受到那種絕望,除了拚命工作,還真不知道能做什麼」。
觀點
也因為這樣的經歷,任康磊才會在《成長勢能》的「前言」寫下:「我是個實用主義者,也抱持著實用主義精神在寫這本書,全力避免『爽感知識』,內容除了結合我的成長經歷,也結合網路知名個人IP的真實經歷,以問題為導向,確保提供真正有用的知識。」
他認為,心靈雞湯和成功學並不能真正支持個人的成長,所以,《成長勢能》的核心會聚焦在解答下列6個問題:
- 網路時代,個人如何成長與發展?
- 個體如何崛起?
- 如何透過網路獲得更高的收入?
- 如何讓自己更有價值?
- 如何讓自己的努力都是「為自己工作」?
- 一個人如何做到需要一個團隊才能做到的事情?
在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機會,如果想在競爭激烈的網路世界崛起,得具備競爭力、思考力和行動力──競爭力指的是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擁有商業價值;思考力則是突破思維侷限,找到問題根源。達成前兩者因素,才可能促成行動,最終帶來成功。
>>IP原本指的是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ol)地址,但後來則通常是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也就是智慧財產權、知識產權的意思,透過收購網路小說、遊戲、電影、文化作品版權,再將這些劇情稍加改編、翻拍上市,將其IP化。但《成長勢能》所指的IP,是個人IP,指的是有持續影響力的魅力人物,對岸的個人IP與個人品牌並不通用(解釋請見結語處)。
什麼是「勢能」?
任康磊引用物理學名詞「位能」(又稱「勢能」),來比喻個人影響力、商業價值、市場定位的加乘綜合結果,而「勢能」又比「位能」更好,讓人想到「造勢」一詞。
在物理學中,勢能指的是「物體依其所在位置或所處形態而具有的能量」,相同質量的鐵球高度越高,勢能越高,而相同高度的鐵球,質量越大,勢能越高。在網路商業世界中,勢能 = 流量 X 品牌價值──流量與鐵球的放置高度有關,品牌價值則與鐵球本身的質量有關。
雖然個人的商業變現價值來自於良好的「勢能」循環,但在你還沒創業或成為自由工作者前,他有三點建議:
- 持續累積:讓市場檢驗自己的價值跟上班的邏輯完全不同,講究的是市場規則和競爭力,個人沒有一定的累積,千萬不要把自己扔向市場,通常很難在市場上立足。
- 持續輸入:想增加競爭力,就得持續學習,並輸出內容,創造價值。只輸出沒輸入,必定會有「損耗」的問題,「勢能」很快就會枯竭。
- 做好規劃:長期可以看夢想,短期就要看目標,長期的夢想越宏偉越好,短期的目標越具體越好。
「勢能」與市場價值、定位和個人影響力有關,因此,一定要讓自己在做的事情像在搭積木一樣,即便每次都輸,但最後都能得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積木型態,也就是必然會有收穫。盡量避免正在做的事情是抽積木,也就是把已經堆好的積木分次抽出,即便贏了,最後一樣全部倒塌。
書中提到,許多職場工作者認為透過跳槽來升職加薪,是發展的必經之路,可若是跳到更小的公司獲得更高的職位或薪水,只是抽取原來在大公司累積的「高勢能」,因此,當時有朋友找他一起創立線上課程平台時,他考量到朋友並沒有想好商業模式、加入後也無法主導公司走向,最後還是決定不加入對方的團隊,而是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產品。
3個方法獲得「勢能」
由於「勢能」對個人能否在網路崛起特別關鍵,決定了變現能力有多強,因此,要持續累積,並提升自我價值,以下是書中建議的3個方向:
搭建「勢能」
搭建「勢能」指的是個人成為特定領域的專家,獲得高勢能,但單純的專家身分並不等於高勢能,而是不直接說自己是專家,讓其他人認為自己是專家,通常使用下列8種方法:
1.出版書籍 | 出書能引發勢能質變,提昇說服力,如作者出了許多大量的人力資源管理書籍。 |
2.成為第一 | 如某類書籍銷量第一、某線上平台課程銷售第一、某領域粉絲量第一等。 |
3.創造成果 | 在產業內處於頂尖,具備一定影響力的作品或產品,如核心期刊論文、首席職位、知名單位任過職等。 |
4.權威地位 | 如曾在世界百大企業擔任過高階主管;參加過權威專案;擔任過知名公司的管理顧問或諮詢經驗等。 |
5.累積粉絲 | 網路的商業世界是「流量為王」,即便你沒有用前四種方法,在主流的社群平台上擁有大批粉絲還是可以搭建勢能。 |
6.獲得資源 | 要取得的是稀有資源,如證書授權資格、設立教育培訓單位、設計課程取得版權等。 |
7.證書認證 | 考取業內權威、含金量較高的證書,或成為權威機構的認證專家等等。 |
8.學習深造 | 繼續深造,獲得名校的學歷,或參與業內權威機構的培訓。 |
藉助「勢能」
這是一種「借勢」的概念,借力使力,快速建立高勢能與自己的關係,將高勢能與自己「綁定」,進而讓自己也獲得高勢能,有下列5種方法:
- 藉助名人勢能:解讀業界頂尖人物的思想和經歷、翻譯國外產業頂尖人物的著作及解讀業界頂尖人物的著作,在解讀時可以將這些觀點與自身的經歷、主張相結合,或化書成課。
- 藉助經典思想的勢能:用大眾早有耳聞,卻不知道具體內容的資訊差來為自己貼上高勢能的標籤,高效率地單點突破,例如專講某些方法的講師。
- 藉助成功經驗的勢能:每個領域都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鏡,如哈佛學霸的學習經驗、GRE滿分經驗、蘋果產品設計經驗、銷售成功經驗等。
- 藉助甲方勢能:合作過的甲方也是借勢來源之一,這樣的方式還可以展現自身的專業和經驗。
- 組團共同學習:接近高勢能者,或主動聚集一批高勢能者,與其共同學習,也是一種有效的借勢方法,如成為企業家的私人董事會教練、組織自媒體交流社群相互推薦和支持或藉由學習社群與高勢能者建立聯繫等等。
交換「勢能」
這邊引用了知名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的名言,「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麼,你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都各有了兩個想法。」
不僅想法如此,任康磊認為勢能也是,有效的勢能交換不但不會減少彼此的勢能,反而能讓彼此的勢能增加,他推薦使用下列兩種方法:
1.相互推薦
高勢能者相互推薦、相互幫助、相互背書,不只能形成勢能的滋養效應,而且可以形成「抱團取暖」的態勢。我們經常能看見KOL們合作拍片、並形成聯盟關係,就是這個道理,這樣做不僅能增加選題的多元性,也可以讓內容更加豐富。
2.資源交換
當雙方的勢能不對等時,可以用目前的資源獲得對方的高勢能,如自媒體與高勢能者合作宣傳,自媒體獲得報導高勢能者的機會,高勢能者則獲得免費曝光的機會。如《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從日更採訪創業家起家,最後以Podcast付費社群為主要收入來源。
打造自己的「勢能循環系統」
只要把「勢能」變現,就意味著耗損,要是不補充,長期下來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因此,任康磊提出「勢能池」的概念,要保持水位上升,並且多面向應用勢能,確保個人具備最大的競爭力。
保持「勢能池」水位,持續升高不枯竭
這裡用一則數學題來比喻什麼叫做「勢能池」:
有一個空的蓄水池,装有一條進水管和一條出水管。如果只開水管4小時可以把水池注滿;如果只開出水管,5小時可以將滿池的水放完。面對一個空的蓄水池,若進水管和出水管同時打開,水池多久能夠裝滿水?
這題的答案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隱喻了個人勢能的輸入與輸出概念,進水管就是「勢能累積」的入口,而出水管則是「勢能變現」的出口。換句話說,只要勢能累積速度大於變現速度,就是堆積木;若勢能累積速度小於變現速度,就是抽積木了。
任康磊認為,要想搭建良好的「勢能循環系統」,不僅僅是保持水位不下降,還要讓水位持續上升,一定要管好勢能池的入口和出口:
勢能入口(累積) | 計畫並設立目標、確實行動。 |
勢能出口(變現) | 不急著變現、勿濫用勢能、不要讓勢能耗竭。 |
他是使用出版多本書的方式累積勢能,並用出幾本書、幾個主題、寫多少字等等方式量化,而他不僅在出版數量上取得優勢,在銷量上也名列前茅,勢能成長的速度就因此更快。
不過,對一般人而言,首要任務是多累積勢能,而不是急著變現,也不要為了賺廣告費接不適合或NG的產品,甚至,他提議最好在變現前想好商業模式和變現模式,避免勢能池的出水量大於進水量,導致勢能消耗殆盡。
多面向應用「勢能」
如果從單一面向理解勢能,就只是一個水池,但要是你用多面向的方式理解勢能,那就是一條條賽道。單一面向勢能的競爭力和變現能力有限,為了提高競爭力、增加獨特性,最好考慮多元發展,進而讓自己從更多管道被認識,還能發展多種產品和服務,獲得更多機會。
比如,藝人在某方面取得好成績後,就會考慮其他發展,如唱歌、演技、製片、導演、主持、寫書等等,把自己的優勢多面向地展現出來,讓形象更立體、更獨特。
但任康磊也提醒,若還沒有在特定賽道成為頂尖,就無法在多條賽道上齊頭並進,至少要在一條賽道上成為頂尖後,才考慮多面向的發展。
盤點自身「勢能」,選對兩種定位
書中提到,定位是一種差異化的策略,能縮小競爭範圍、凸顯個人特質,以及增加被特定族群關注的機會。策略是先從「領域定位」開始,選擇要進入的市場,再以「功能定位」選擇優勢,專注在自己擅長的賽道上。
領域定位
1.選擇市場
要判斷一個市場值不值得進入,先考量三個部分:
- 市場是否有商業價值?有無商業價值與興趣、市場熱度無關。
- 競爭環境是否太過激烈?在過於競爭的環境哩,頂尖和中間的IP都實力堅強,後段IP數量眾多。
- 盤點自身勢能和資源,與競爭環境合併分析可以進入的位置。
以任康磊本身的經歷為例,他剛開始給自己的定位是「職場」,雖然累積了數萬名粉絲,但沒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後來出版相關的第一本書,銷量也很一般,至於失敗的原因,他分析出三點:
- 從表面上看來,職場是個很大的市場領域,但若沒有聚焦具體的需求,就不會產生商業價值。需求分兩種,一種是大眾願意付費的,另一種是傾向免費取得的,例如:求職雖然是很強烈的需求,但網路上有太多免費內容可以取得。
- 這個領域門檻過低,競爭過於激烈,任何人只要有幾年工作經驗都可以給自己貼上職場的標籤。
- 說不清職場這個定位可以解決哪個問題,若說不清楚能解決什麼痛點,就不要輕易進入一個市場領域。
2.用4個問題,選擇高價值定位
在尋找定位時,先把與自身相關的領域(市場)都列出來,以下列4個問題評斷後,排名來確認定位:
- 這個定位是否可以持續增值?如「美麗」的定位跟年齡相關,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走下坡。
- 這個定位是否具備不可替代性?如「數位」可以由任何人解讀,但與「漫畫」相關的定位比較容易形成個人風格。
- 這個定位是否可以讓能力跟著增加?也就是存在大量值得深掘的知識、技能、經驗,可以擴充個人的發展邊界。
- 這個定位是否與興趣相關?但如果不能,也不必強求,心理學有個概念叫「錯誤共識效應」,我們通常以為自己喜歡的也會被大多數人喜歡,進而高估自己的受眾數量。
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在選定的市場中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賽道,以「3+4模型」來考量,3指的是創造商業價值的三個面向,如產品、流量和轉換率,而4指的是四種不同的角色屬性,如產品人、營運人、行銷人和媒體人。
>>「轉換」指的是一個人觀看廣告,購買了產品後,變成客戶,達成銷售目標。因此,在某時段範圍內,實際購買的數字除以觀看廣告的流量數字就是「轉換率」,就是單次廣告互動的平均轉換數,通常以百分比表示,例如,1000次互動帶來了50次轉換,轉換率就是5% (50 ÷ 1,000 = 5%)。)
書中主要解釋「選擇賽道」的部分,也就是4個角色屬性:
- 產品人:負責生產,輸出產品或服務以滿足用戶需求。
- 營運人:解決連接和關係的問題,負責把產品或服務與通路連接,確保用戶獲得產品或服務。
- 行銷人:主要負責產品或服務的包裝和銷售,以讓產品或服務達到最大的銷售成果。
- 媒體人:經營流量終端,直接與用戶交流、能促進產品或服務的曝光。
以規劃線上課程為例:
- 產品人:為課程品質負責。根據課程主題和目標族群的情況,負責線上課程的開發和製作,確保課程大綱有吸引力,課程內容有用,有工具和方法論,能解決實際問題,讓學員聽完後有所收穫。
- 營運人:為運轉效率負責。以用戶需求和產品屬性為中心,協調產品人、行銷人和媒體人的關係,確保每個角色各司其職,使營運流程暢通高效,並確保售後服務的品質。
- 行銷人:為最終的銷售負責。準確找到這套課程的核心賣點,以用戶的痛點制定銷售方案,為課程制定銷售方案、設計行銷方式、撰寫文案等。
- 媒體人:為曝光流量負責。整合相關的社群平台等流量媒體,在適當的時間,按照適當的節奏,將課程推廣的相關內容精準地推送給目標受眾。
任康磊給自己的定位都是產品人,他認為,一個人若同時扮演這4種角色,很難成氣候,短期雖然可以走通一個商業密閉迴路,但長期發展有限。
畢竟,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他建議最好只專注扮演一個角色,其他則由合作對象扮演,且互通資訊來加強各方合作,讓更多人進入自己的商業模式,未來發展更長遠。
《成長勢能》心智圖下載
本書架構很豐富,想知道的話,可以下載心智圖看看。
[sibwp_form id=7]
結語
《成長勢能》總共有320頁,書籍尺寸是大開本,可見字數不少,不過,這本設定的目標受眾是一般人,因此,即便內容很多,沒有任何商業背景來讀,一樣可以理解,適合想了解「一個人如何在網路世界成功崛起」的人來看。
這本書的使用方法
這本書談到的每個知識點,都一定會配上解說詳盡的案例,有時是作者自己,有時是作者認識的人,又或是知名網紅。如果你想看最精華的地方,就翻到第三章,把「四個商業模式」都看一遍,要是覺得還不錯,就回頭把第二章關於「勢能」的部分看完。
接著,翻開最前面的「前言」章節,翻到「本書內容及結構」的地方,找一找還對哪個部分感興趣,再翻到目錄按圖索驥。此外,《暢玩一人公司》和《故事課》的兩位作者幫這本書寫了推薦序,如果你認識這兩位,就值得一看,甚至我覺得推薦序有時在閱讀中是不能省略的一部分。
作者任康磊對於這本書的目標是,「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在網路時代實現崛起,一個人活成一個團隊。」因此,書裡的內容從個人崛起的3種核心能力開始談、接著講勢能、商業模式、定位、變現和成長的方法,才帶到他對個人品牌的觀點與關鍵,最後,甚至談了一點網路寫作的策略及經歷。
閱讀時,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當年那股強烈的企圖心,即便出身微末、創業賠了一大筆錢,或者根本不會寫作但想從寫作開始經營自媒體等等的個人經歷分享,不會讓你覺得作者高高在上,反而蠻平易近人的,也讓艱澀的商業語言變得更好理解。
不過,有兩點我覺得比較可惜:
- 把所有崛起的可能性都談了,可整體架構方面略發散,下一章似乎沒承接上一章的內容。
- 兩岸用語不同,讀起來比較卡。
但這本書完全可以當工具書來使用,總共7章,每章的核心主題並非完全連貫,也就是說,跳著看也沒問題。
IP是什麼?是個人品牌嗎?
最後一章談到「個人品牌」。作者任康磊認為大眾對個人品牌有誤解,不管是流量網紅,還是斜槓或專家,都不是個人品牌,想建構個人品牌,需要時間累積、經營,也需要勢能加持,除此之外,還有三個關鍵,分別是解決什麼問題、能否設計出產品及有沒有做出差異化的獨特性。
由於作者本身是從寫作開始,所以這一章講完個人品牌的迷思和關鍵後,就開始談他個人寫作的經歷和策略了,篇幅不多,算是淺談而已,但可以先看一本講個人品牌的書,再來看《成長勢能》,了解商業化的操作流程。
IP不是個人品牌,但可以是一部小說、電視劇或一個知名人物,如藝人、明星、演員、網紅等有流量的名人,也有故事,可是,有熱度、有魅力不代表有血有肉,個人品牌能針對特定族群有高親和力,對大眾來說則有精準的定位、鮮明的標籤與獨特性。
對於個人品牌如何做產品設計和差異化,書中也有重點解釋,有興趣的話可以翻到第七章。
你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你有什麼目標想實現的嗎?甚至,你也想創業或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
任康磊在「結語」中提到一個朋友的話:「我發現身邊有許多人,他們為自己訂下目標後,總能堅持自己的目標,而我卻不行。我有兩個很要好的朋友,本來我們三個人的情況都差不多。一個朋友做的是電商,前兩年都賠錢,第三年開始賺錢,現在年營業額數千萬,另一個朋友兩年多前就在經營自媒體,每個禮拜寫三篇文,現在他已經開始準備線上課程了,可是,為什麼我還是停留在原地?」
他對朋友說:「因為其他人在『做』,而你在『看』。」
雖然任康磊不能保證每個人看完這本書都真的可以在網路世界崛起,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不想要發展與成長,那就什麼都不要做,只要什麼都不做,肯定無法得到任何成果。雖然改變生活是一件痛苦且反人性的事,但任康磊用他的例子告訴你,有行動,才有可能獲得屬於自己的精彩。
[sibwp_form i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