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一本書》是中國四大知識付費平台之一「樊登說書」創辦人樊登所著,內容從「他為什麼成為一名說書人」開始談起,再談「如何選書」、「解構內容」、「做筆記」、「畫心智圖」等,最後,以「如何說一本書」做為全書的結尾。
對樊登來說,理解書的架構,並把內容消化,分享出去,甚至讓許多人願意花時間打開這本書,才意味著讀懂一本書。
你可以先試試聽一集「樊登說書」YT版(影片連結),我是先聽了樊登說書APP上的一集免費試聽,也覺得樊登確實在說書上很有一套,才提起了讀這本書的興趣。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根據本書架構,先從他的經歷和創業過程開始介紹,再談他選書、解構內容、做筆記等的偏好和習慣,最後才談到他說書的方式。
本文目錄
「樊登」是如何煉成的?
樊登自西安交通大學管理系碩士畢業後,因參加全國主持人大賽得了冠軍,便進入電視台主持節目,雖然賺錢穩定,但因收視率不佳,導致他很受挫,後來,主持人大賽評審崔永元邀請他加入央視,他便進入央視主持了一檔談話性節目。
可惜,這檔節目依然收視率不佳,他對未來徬徨無措,想到央視的前輩們一張口便能引用孔孟之言,覺得心生嚮往,便決定要從《論語》開始,認真閱讀(反正他那時的節目就一個),就這樣越讀越有興趣,也越讀越廣。
實際上,那些讓你冥思苦想的問題──關於愛情、升職加薪、創業,大部分人都經歷過。而且這些問題中的大部分都已經被人解決,寫成了書。可以說,書是絕大部分問題的出口。
〈自序〉
他第一次閱讀變現
過沒幾年,樊登為了謀生,開始運用積累的主持技巧和大學辯論隊時培養的能力,買了三本書,將其綜合起來,寫了一份長長的教材,為企業家們講「公共關係危機」,沒想到極受歡迎。
後來,一個老師請他江湖救急,去講關於「壓力管理」的課,他表示自己完全不懂,但對方卻跟他說:「沒關係,你看本書就行了,我們相信你。」
基於對方給出豐厚的薪酬,樊登去買了3本關於「壓力管理」的書,寫了一份兩天左右的教材,連兩天講12個小時,台下坐的都是銀行的高階主管,最後,這堂課得到了滿意度極高的評分。
也因為有了當講師的這段經歷,樊登深深意識到原來書真的可以衍生出非常高的價值,也給他後來成立「樊登讀書」極大的信心。
他第一次創業
在當講師時,經常有學生請他協助開書單,從讀書受益的樊登非常認真地列了,卻發現學生們通常只買不讀,便想著要怎麼把讀過的書分享出來。
最初,他做了PPT分享,但學生還是不看,便試著在社群平台的社團上直播講課,結果大受學生歡迎,這件事讓他深受觸動──原來大家喜歡這種把書「講」出來的學習方式。
於是,他乾脆把課程搬到網路上,讓沒時間讀書、讀書效率低的人也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獲得真正的改變。等到2013年,又與另兩位創辦人共同創辦了「樊登讀書會」公眾號(相當於FB粉絲專頁),創業初期從免費內容中插入廣告來營利。
樊登在書中提到,壓根沒有經商經歷的他,第一次創業,什麼都不懂,最厲害的IT技能就是發電子郵件,只得硬搬書中知識,從粉絲專頁一路做到手機應用程式,而他的願景也很大,是「幫助中國3億人養成閱讀習慣」。
你想為這個社會解決什麼問題,才是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出發點。即便你什麼都不會,只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努力去學、去讀書,你就都能夠學會。
〈自序〉
樊登如何選書?
身為中國的知名說書人,樊登的選書原則是參考這本書是否有科學性和建設性,還經常去書店找書,並提供了在書店選書的7個祕訣。
1.基本邏輯:科學性和建設性
在選書的時候,樊登認為最重要的基本邏輯有兩個:科學性和建設性。
科學性
所謂的「科學性」指的是,可被充分檢驗、可被複製利用,也可以被證明是錯的,有歸納、眼見為憑或推演等幾種過程,但他也說,不是要追求絕對的科學性,而是要觀察這個作者是不是在朝科學性的方向努力,如《科學大歷史》、《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或作者本身是否具備科學背景。
建設性
至於「建設性」則應含有「意義」、「行動」或「改變」這三者其中之一,如:
- 是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意義?
- 是否使我們產生強烈的動力(行動)?
- 是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
也就是說,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是否有任何感悟或啟發,並試圖幫你從痛苦的、複雜的、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當中,探索出一條好的路徑,讓你看到希望、看到解決的方法?如《經營者養成筆記》、《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獻給擁抱生命的你》等書。
2.在書店不踩雷的7個祕訣
樊登認為,如果願意在書店逛一圈,至少能買到一本好書。他提供了7個祕訣:
- 出版社:中國的出版公司跟出版社合作出書,但台灣幾乎是以出版社為主,合併形成集團或在集團下設立不同品牌,如圓神、天下、時報、城邦媒體、讀書共和國、商周、遠流、聯經、皇冠等。
- 作者背景:樊登主要看有科學背景的作者寫的書,尤其是大學教授,如《刻意練習》。
- 推薦人:樊登特別偏好的推薦人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
- 好書中的推薦書單:當好幾本好書都有提到一本書時,你就差不多該看看這本書了。
- 好書後的參考書目:樊登有時會在讀完一本書後看看其附錄的參考書目,若是感覺好玩就找來看看,他認為,從一本好書切入,所有好書都會來找你。
- 內容:先辨別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是否提供解決方案?論證過程是否嚴謹?只要能有效解決急迫的問題、有嚴謹的論證過程或努力做到嚴謹,就值得一看。
- 翻譯和印刷品質:我認為可不談印刷品質,因為台灣出版的品質都不會差太多,差別只在夠不夠精緻(或你介不介意),但翻譯品質是真的有差異,關乎能否讓你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
樊登如何解構一本書的內容?
他認為,每本書都自帶一個使命,而說書人的任務就是弄清楚「每本書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拉出架構和重點」,但在讀書時最好避免任何會分心的事。
解構流程的5個步驟
一開始讀書的時候先不要畫重點,盡量沉浸在閱讀的內容裡。如果真的看不太懂,就暫時放下,可能這本書的知識現在還跟你沒緣分。
1.是否帶著目的?
讀一本書前,先考慮自己是否要解決一個問題。也因此,可分為「帶著目的」閱讀和「不帶目的」閱讀,前者讀的通常是舒適圈周邊的東西,後者則是更高級的探尋,就像在一個黑暗的未知領域慢慢探索一樣。
- 帶著目的閱讀:需要了解一本書的框架和脈絡。得界定自己的問題是什麼、現狀是什麼,還有這本書最有價值的部份是什麼、解決方案是什麼、最有力的案例是什麼、如何論證等等。
- 不帶目的閱讀:這樣的閱讀不代表沒有價值。樊登認為,當你不帶目的閱讀時,就要沉浸在裡頭好好讀,就像在未知的黑暗區域裡探索,當你發現了一點亮光,亮了起來,就跳到更大的區域,又亮起來一點,最後這些亮光聚集在一起,大腦便全亮了,這種感覺特別愉快。
2.找主線
在這裡,樊登舉了《論語》為例:《論語》的架構看起來似乎只是老師與學生間的對話,但要是加上了理解,為其拉出主脈絡,所解決的問題就是「一個人要怎麼在這世間安身立命」。
也因此,所有書都有一條主線,讀完了,就問自己:「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通常一本書的前面是用來對主題下定義的,說完了,才會進入解決方案的論述。就如這本《讀懂一本書》先從樊登的個人經歷開始講起,談選書的原則、解構的方法,最後才解釋如何說書。
3.了解書的寫作背景
有的書可能沒有寫作背景,但大部分的書都會先從「研究現狀」開始,比如,相關領域的人做過哪些討論?哪些機構曾經做過研究,他們的結論是什麼?但也有的書沒有敘述背景,而是一開始就丟出最有用的內容,如《FBI談判協商術》。
如果一本書提供了理論的前瞻研究部分,也能讓讀者間接認識到這本書的核心價值。
4.找出最有價值的部分
指的是,這本書對你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了什麼方案,或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變化的過程是什麼。像傳記類的書就只有敘述過程,不會有解決方案,而工具類的書通常都會提供解決方案。
提供解決方案的書需要提出大量論據,如統計數字、對比實驗、長期追蹤的調查結果、大量案例等等,這些內容都很有價值。
5.做出畫龍點睛的結論
不論是工具書或非工具書,都一定會在結尾處出現讓你回味的地方,強化這本書提出的論點,使其變得更有意義,也就是「作者希望讀者讀完後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比如,《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結尾處,引用了美國作家亨利‧梭羅的話:「真正能教給我東西的好書,不是讀完就算了。我必須把書放下,開始按照書的提點去生活。閱讀所起的頭,我必須用行動去為其劃下句點。」瓦基希望讀者讀完後,能夠把這本書、以及書後的推薦書目當作一個起點,畫出適合自己的人生藍圖,活出想要的自主人生。
想一想,最近讀的書在結尾部分都寫了什麼?樊登認為,每本書的結尾不僅僅是價值昇華,也同時代表著一個使命。
做筆記的8個要點
關於做筆記,樊登舉了一個企業家朋友的例子。對方聽完他說的《從0到1》後,很疑惑地問他:「為什麼我畫線的地方你都沒講,可你講的地方明顯比我畫線的地方重要?」他反問:「你都在哪裡畫線?」對方說:「名言警句啊。」
比如,看到「創業維艱,創業真正的順境只有三天」這句話,他覺得很棒,就畫下來,可是,這句話推動了邏輯進行嗎?或者,論證了什麼嗎?
因此,樊登建議在畫線或做筆記時,先考慮以下的8個要點:
- 概念被界定清晰時:當讀到「界定概念」的內容,或把一個主題界定清楚時,把這個手法和概念記下來,如在《反脆弱》這本書裡,「反脆弱」的定義就特別重要。
- 不同面向的印證或說明:有的書的結構是提出一個主題,再用不同面向去印證和說明,這種應用通常是很具體的例子。如《心流》描述完定義後,接下來便提出各領域的應用。
- 看出轉折關係時:當你看出轉折關係時,留意轉折後的內容,如傳記或故事的轉捩點、觀點上的反轉,要分析情節是怎麼發生轉折的。
- 看出遞進關係時:一般來說,一本書會先解釋大範圍的問題,再探究一個細節,接下來深入研究和剖析背後的意義,當你在書裡讀到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有一種不斷往裡延伸的感覺時,每個遞進的點都要記下來,因為這是一環扣一環的,通常是書中精華。
- 某種解釋令你意外時:會為你帶來新的啟發。
- 問題很嚴重時:每本書裡強調問題很嚴重的部分,往往是作者的著力點。如果不是工具書,可以強調不讀這本書的嚴重性。
- 感受到心靈衝擊時:當你看到怦然心動、被震撼或深受啟發時,也就是觸動你的內容,一定要記錄下來。
- 書中的奇聞軼事:這類內容可以增添講書的趣味性,提煉精彩內容給聽眾。
[sibwp_form id=2]
樊登如何說一本書?
樊登提到,作者在寫書時都認為自己寫的內容都很重要,但說書是一個取捨的過程,在讀的時候,就要提醒自己有哪些是需要保留下來的,並把最珍貴的、最核心的部分放在一開頭的時候講,讓聽眾知道聽這本書的意義何在。
說書2原則:不離題、再創作
他認為,說書必須以書為本,不能夾帶太多個人私貨,除了開頭和結尾會引用精采的段落和語句,其餘都必須根據章節順序來進行,並且,盡量讓小學三年級都聽得懂。
不離題
其實,說書跟當老師差不多,越是優秀的老師,越有同理心,能預判別人可能聽不懂某些重點,用更加白話的方式講出來。
但也不是不能加入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或聯想的內容,而是不能偏離主題,如果想表達的觀點與作者想表達的不一樣,那就需要再閱讀、再理解。
某次,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千里迢迢跑來參加樊登的線下活動,因為她以前老是和家人吵架,但經常聽一些家庭、親子類的說書,她學了很多,漸漸地不和家裡人吵架了──這故事頗能觸動我,確實,任何知識都不應該有傳播上的限制,說書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
再創作
「再創作」是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並有以下4個原則:
- 絕對不能改變書中觀點,如果要加入個人觀點,要向聽眾說明這是自己的看法。
- 好的原文可以直接引用,但最好別超過10%。
- 抓出吸引人的部分,但內容還是要根據書本架構。
- 能用故事把道理講清楚,就不要長篇大論,並且要能論證書中觀點。
3秒和聽眾建立連結:找坡道
所謂的「坡道」,就是一開頭的3秒。這3秒非常重要,關乎聽眾會不會注意聽接下來的內容,「坡道」除了會決定整本書的解讀方向,也會影響說書的思路。
從最動人的點切入
建「坡道」最主要的目的,是讓聽眾一開始就重視這本書,讓其覺得這本書有意義。
以《FBI談判協商術》為例:
樊登為這本書寫的「坡道」是「有些談話,你不得不掌控」,因為書裡的談判專家經常要處理人質要脅事件,他幾乎每次都能把贖金從30萬美元談到5千美元。
接著,又提到這本書最打動他的一個點:過去關於「談判類」的書籍大多是強調讓對方點頭說好,可FBI談判專家總結了多年經驗,認為你應該想辦法讓對方搖頭說「不」,因為這樣會讓對方有掌控感,覺得他沒有在這場談判中讓步。
第一時間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樊登認為,說書的開頭要直擊主題,直接把最有價值的內容說出來,別讓聽眾覺得你沒有自信,畢竟,聽眾重視你要說的內容,也才能聽得進去。
要從哪裡找到適合的「坡道」呢?書中有以下4點建議:
- 書裡的精采故事:如《清單革命》開頭就是幾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 用日常生活的場景或例子代入:如《即興表達力》他問在場聽眾,有沒有遇過說話語無倫次且抓不住重點的人?如果你不想成為這樣的人,一定要讀一下這本書。
- 講這本書讓自己出其不意的地方:《The Only Way to Stop Smoking Permanently》(無繁體中文版)最讓他意外的地方,是戒菸竟然不應該用毅力。
- 自己製造這本書的亮點:有些坡道比較難找,就必須自己製造亮點。《獻給擁抱生命的你》是百歲名醫寫的書,他就問在場聽眾有沒有和百歲老人聊過天?如果你有機會聽一位百歲老人暢談人生經歷,你願意聽嗎?
心得:應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仍需知識的力量
樊登最後一句話是:「希望大家能夠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慢慢把自己變得豐富,這樣才能不斷解讀各種類型的書,並把知識傳播給更多人。」
最近正在反省,過去我只關注自己的進步,閱讀只是我一個人的旅程,可在《讀懂一本書》中,我最大的觸動和體悟就是前文提到的80歲老太太。
在歷史上,會有說書人、吟遊詩人這樣的角色,都是因為識字的人並不多,一直到近代,教育的機會才普及。而且,對老人家來說,由於視力退化,看書是一件比較吃力的事情。
但其實,我不大喜歡聽說書,主要有兩個原因:
- 無法掌握閱讀和思考間的節奏:讀文字時,只要一讀到很有感覺的地方,就可以停下來思考片刻,但要是聽說書說到有感觸的地方,常常忘了按暫停,思緒就飛出去了,等我回過神來,想再找到剛剛漏掉的地方,反倒浪費不少時間。
- 說書只是讓你了解大概的內容:我認為,說書只是理解一本書為何有價值,並非真的可以懂一本書在說什麼。只要你想輸入再輸出,分享給別人,一定得自己讀過才行。我自己已經在經營閱讀部落格和IG,光寫文和做圖文就花去不少時間,反而沒有聽說書的時間。
可是,看完這本書,我覺得過去的自己太過狹隘,任何知識的傳播都不應有限制。我相信,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知識還是我們最重要的發展基石,在知識的世界中,還有很多未知可以去探索。
出處很重要耶,有些書甚至我去查出處,發現原文跟書講的概念是兩回事(汗),但不知為什麼,很多原文書在台灣被翻譯後,後面的參考文獻那個章節都會被刪除QQ
喔,這個我知道,因為頁數太多會拉高成本^^; 覺得好可惜喔,要是電子書變成主要的出版管道,應該就沒有頁數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