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是李儀婷老師繼《薩提爾的親子對話》、《孩子永遠是對的》兩本膾炙人口的親子教養書後,關於薩提爾模式如何落實於家庭的進階實作版,以安頓身心、高效對話的系統工具,化解親子間的情緒衝突,並能協助另一半與孩子對話。
李儀婷老師有三個孩子,因此,書中有大量與孩子們的日常溝通實例,舉凡手足吵架、父女爭執,孩子學習卡關、參與營隊出現問題等,讓理論變成一篇篇容易理解的故事,即便只是模仿老師的說話方式,結果也會變得大不相同。
以下簡單介紹「聽核心」對話、安頓自我的6道閘門、安頓他人的「陪跑界諧星」及轉錄1篇協助父女溝通的「一鏡多橋」實例。
本文目錄
「聽核心」對話
(聽)傾聽:聽懂孩子的觀點
在此一階段,從「聽事」與「聽情」兩方面著手。「聽事」,就是聆聽孩子以自己的觀點,詮釋所見所聞,父母完整傾聽全部內容,而「聽情」則是在孩子訴說事件時,讀懂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薩提爾冰山裡「感受」的層次,並以此作為對話時的回應重點。
切忌用「過來人」的態度,以「一切了然於胸」的口吻過早下論斷,如「只是沮喪而已,沒什麼」,書中建議用「複誦」或「換句話說」回應,如「你很沮喪?」或「你已經很努力了,對嗎?」
(核)核對:核對孩子的目標
核對冰山各層次,如核對感受、觀點、期待等,但無論過程要核對什麼層次,都要透過對話,確認孩子的「目標」為何,比如孩子想要的是什麼?或者想從對話裡得到什麼?有了清楚的目標,就能在對話過程決定給予孩子支持,還是給予界線或規範。
不過,在核對出目標後,避免誤觸「超理智」的陷阱,讓對話的語氣淪為「說道理」,缺乏感情的回應,如「既然你想考好,再困難都要忍耐,因為這是你說過你想要的,得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核對較深的用意是要讓孩子感覺得到陪伴,不管前方的路多麼艱阻,不至於陷入孤單的感受裡。
(心)用心欣賞:以欣賞孩子作結
這一階段的對話以欣賞為主,或以欣賞做為結束語,讓孩子感覺被愛,訣竅在於「用心,定義,價值」,用真誠的心對待孩子,以自己的觀點或見解,重新詮釋俗稱的負向行為,並將之反轉,定義具有正向意義的新價值。
李儀婷老師認為,面對困境時,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欣賞孩子不為所知的能力,將會打開孩子的覺知,去關注被父母欣賞的能力,這有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勇於大膽嘗試與面對困境。
但要避免「敷衍」或「沒有情感」的表達,如「你很棒」或「你很厲害」,要進入事件的細節,如「你能遵循方法,不會的題目先跳過」。即便孩子的某個行為讓你頭疼,這個行為底層,也藏著孩子的正面價值,需要我們挖掘出來。
安頓自我與他人
讓問題跑一會兒
「讓問題跑一會兒」的關鍵不在於逃避問題,而是「不給彼此在情緒高張時對話的機會,讓彼此都有機會以一致性的方式表達自我」,也因此,李儀婷老師認為,面對衝突或手足爭執時,父母不必急著介入紛爭,更不必在第一時間做裁判,可以大膽地讓「問題跑一會兒」。
讓問題跑一會兒,分為兩個面向:對內安頓自我及對外安頓他人。前者是透過以下6道閘門,讓自己的情緒先跑一會兒,平穩內在;後者則是在遇到他人情緒來時,先護住自己的內在,讓對方的情緒跑一會兒,等待回穩之後才連結。
安頓自我的6道閘門
李儀婷老師建議,不在孩子或自己情緒高張時對話,是情緒來時最重要的守則,而平穩,則是開啟對話的唯一道路。這六道步驟依狀況使用,不一定照順序,也不一定全部執行,但初期為了熟悉脈絡、養成習慣,最好先按照順序練習。
6道閘門 | 目的 | 操作方法 | 應用 |
覺(感覺) | 感覺情緒升起 | 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關注自己的狀態。 | 我感覺到我有…的情緒。 |
知(知道) | 辨別情緒 | 辨識情緒,當情緒的主人, 不被情緒操控。 | 我知道這股情緒是… |
手(鬆手) | 放鬆高張的情緒 | 離開衝突現場或放空思緒, 與衝突拉開安全距離。 | 藉由哭泣、嘆氣或其他行動, 將自己原本固著於…的情緒鬆開。 |
允(允許) | 允許情緒奔流 | 開口引導自己發洩情緒, 允許自己哭泣、跺腳等, 但切勿傷害他人。 | 告訴自己: 我允許自己有…的情緒。 |
納(接納) | 接納自己的情緒 | 接納自己有各種情緒, 配合深呼吸, 讓感受與理性合一。 | 告訴自己: 我接納自己可以有…的情緒。 |
心(用心欣賞) | 欣賞自己 | 欣賞自己,即使有情緒, 仍能面對困境,不放棄溝通。 | 告訴自己: 我欣賞自己在這件事上 展現出…的部分。 |
安頓他人的「陪跑界諧星」
在陪伴孩子度過高張的情緒前,應先了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樣態。李儀婷老師表示,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很可能如何處理都得不到好結果,那麼,我們蹲伏下來,貓著身軀貼近孩子,用豐富的目光欣賞孩子的獨特之處,以此為本,我們才有陪伴孩子走過情緒的能量。
口訣 | 五大陪伴步驟 | 操作方法 |
陪 | 真誠陪伴 | 在孩子情緒剛湧起、理智尚存時, 運用「聽核心」對話,引導孩子面對情緒。 |
跑 | 讓問題跑一會兒 | 孩子失控時,先讓情緒盡情奔流, 父母的平穩可啟動孩子省思的能力,親子間也能連結彼此。 |
界 | 劃定界線 | 待孩子離開情緒風暴,父母才進入對話, 以貼近孩子內在為主軸,劃定界線與家庭規範, 彼此尊重,才能融洽相處。 |
諧 | 目標「協」商 | 在孩子回歸理性後,利用「核對話」展開目標性的協商, 找出彼此都能妥協或認同的方法,跨越困境。 |
星 | 用「心」欣賞 | 協商過後,用心且真誠地欣賞孩子的獨特價值, 讓孩子在逆境中保有信念,拉近親子間的關係。 |
轉錄實例:「一鏡多橋」的協商之道
在「陪跑界諧星」裡的「協商」階段,若非發生在自己跟孩子身上,而是他人與孩子身上(如爸爸),或要協助多人協商的情況下,必須靜心如鏡子般,反射聆聽來的問題,切記不介入問題,不幫忙解決問題,更不幫他人回應第三者的問題,只需將自己視作一座橋,接引兩岸或多岸的人走向彼此。
李儀婷老師以女兒因無法上台而憤怒為例,她先讓問題跑一會兒,待女兒情緒稍微平復下來後,才以「聽核心」精神展開對話,以貼近孩子內在為主軸,並以不牴觸界規為方圓:
「已經練習了一次,卻不能上台,真的很令人生氣又悲傷,對吧?」(核:複誦)
當女兒感覺到被理解,情緒鬆懈大半,老師才又說:「練習一次卻沒有上台,任何人都會感到生氣,妳確實是可以生氣,但不代表妳可以傷害別人,更不能踢椅子,這是不對的。」(界規)
因為前面的理解,雖然老師的女兒仍舊情緒高張,可聽完這句界規,她只是輕微抗議,「可是我生氣啊!我不開心,我也要禮物。」
從回應裡,老師知道女兒已從毫無理智的情緒裡走出來,明白了家庭規範與界限,儘管還有怨言,但只是因為期待未得到滿足,如此一來,便可以開始進行協商。在下列這段對話裡,老師為先生和女兒進行「一鏡多橋」的協商:
李儀婷老師:「我跟妳一樣很困惑,為什麼妳明明已經練了一次,爸爸卻不讓妳上台,妳知道原因嗎?」(鏡子反射問題)
女兒:「我知道啦,爸爸說我練不夠,不能只練一次。」(覺知)
李儀婷老師:「爸爸,是這樣嗎?」(橋,引渡問題)
先生:「對,只練一次怎麼可能上台。我如果讓她上台,就太不尊重自己和聽講的人了,我需要她練習多一點。」(界規)
女兒聽了有情緒,卻不像之前那樣狂暴,只發出唉唉哼哼的聲音,老師便說:「可是她有努力。她真的很想上台,對不對?」(核目標)
女兒:「嗯。」(被同理)
李儀婷老師:「妳這麼勇敢,這麼想上台,我很欣賞妳的積極。只是爸爸說不能只練一次就讓妳上台,為了上台,妳以後願意多努力幾次嗎?」(核目標)
女兒:「嗯,可以。」
李儀婷老師:「那……爸爸,你能不能告訴我們,是不是只要你每一次叫我們練習,我們只要有練習,就可以上台?」(核目標)
先生:「當然!」
女兒抗議:「可是有時候我也練習很多次,爸爸最後卻忘記叫我上台,爸爸很壞。」(陷入情緒的指責)
當孩子開始進入情緒的語言,引橋人需要用自身的穩定及心價值的力量,重新領會孩子的話,並以豐富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訊息。
李儀婷老師:「對欸,這種事好像常常發生在爸爸身上,不過爸爸不是壞,是記性不好,他應該不是故意的,但如果真有那樣的情況,該怎麼辦,爸爸?」(橋,引渡問題)
先生:「對,有時候爸爸會忘記,那就是爸爸不對。如果妳有練習,最後爸爸卻忘記叫妳上台,錯不在妳。所以爸爸一樣會給妳獎勵,送禮物,這是妳應得的。」(制定界規)
李儀婷老師:「所以我們只要在爸爸叫我們練習時就趕快練習,練到爸爸說可以,不管最後有沒有上台,我們都可以有獎勵,對嗎?」(核界規)
先生:「對。」
李儀婷老師:「這樣我和川川就清楚了。川川,這是妳想要的方式嗎?」(核目標)
女兒:「嗯,可以。」
李儀婷老師:「太好了,以後只要想上台,川川就用『練習』來告訴爸爸,不管最後有沒有上台,都可以得到獎勵。這樣我們就知道要怎麼努力了。」
在這段對話中,老師以協商作為靠近目標的方法,藉由鏡子與橋的概念,運用「聽核心」對話的精神,在女兒與先生之間來回穿梭,幫助先生拉近孩子的距離,而老師做的僅僅是穿針引線,在父女倆稍有尖銳言語出現時,適時為他們轉換溫暖且具有接納性的語言,這便是一對二(多)的協商方式。
個人心得
閱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既要照顧孩子內在,又要孩子回到界規下,父母拿捏的姿態必須穩定,才有辦法在孩子暴怒狂吼時保持冷靜」,根據李儀婷老師的對話實例,在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照搬使用,多練習就稍稍掌握了要點,真的很感謝老師出了這本書。
在使用這樣的對話時,我認為父母自我的安頓是最重要的,當然,也是非常困難的,但我發現,只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所覺察,認知到自己現在有了什麼樣的情緒,要安穩自己就變得容易許多。
其實我還沒有閱讀薩提爾相關的書,是因為最近都在翻閱情緒教養的相關作品才讀到這本,不過,讀完之後,我認為自己也必須閱讀老師的前一本書。因為,大量的生活實例真的很重要,何況老師有三個孩子,對有兩個孩子的我來說,手足衝突簡直就是日常,非常有共鳴!
除了「一鏡多橋」的協商很實用之外,關於如何用心欣賞,老師還教授3種訣竅,教我們如何用真誠的心,從負向行為的細節發掘孩子的正向價值。最後還提出「親師溝通」的4步驟對話工具,真的是方方面面照顧到了父母可能遇到的問題。
在書中,最令我感到揪心的,是老師遇到女兒罹患憂鬱症的部分,非常訝異,原來這麼小的孩子也會遇上憂鬱。看著老師的女兒一步步走入,再一步步走出,感受到老師一次又一次覺察自己的情緒,欣賞自己的不放棄,如此強大的內心,著實令我欽佩萬分。
如果,妳也跟我一樣,對於變成情緒猛獸的孩子頭疼萬分,那我非常推薦這本書,最後,以書裡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作結,「每個孩子都渴望向陽生長,適時地以對話牽引孩子,陪伴孩子走向陽光,孩子將會緊緊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