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負責男人造就的外商媽媽時間管理法》作者尾石晴是一個日本的偽單親二寶媽,7年前,當兩個小孩都還小,而她還在職場服務時,因為是無長輩支援的雙薪家庭,每天不得不準時下班把工作帶回家做,好去托兒所接小孩下課,做完飯之後,還得一邊洗衣服一邊哄小孩吃飯,完全沒有空打理自己,並且睡眠不足,經常處在暴怒的狀態下。
晚上十點,等先生好不容易下班,卻只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也不體恤她的辛苦。尾石晴痛定思痛,決定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往亂成一團的時間管理下手,找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打造理想生活。目前她已辭掉工作,藉由租房收入、撰寫部落格和瑜珈教室,過著想要的人生。
看到這樣的故事,相信身為媽媽的妳一定很有感,很想知道偽單親的她是怎麼做到獨立育兒還能升職進修的,我認為,尾石晴時間管理法的重點是「記錄時間,把時間可視化」,加上她找出「不想做的事」是什麼,減去這些事,最後「幫時間表打分數」連結想要的未來藍圖。
這本書的內容從「時間視覺化」開始,教妳從蠟燭多頭燒的日程著手,接著「提高時間CP值」,最後用「時間減法」與「時間加法」達成理想生活的目標。
以下介紹「時間視覺化」及「時間減法」的要點,還有我的一點個人心得,並增加讀完這本書一年後,我的實踐與體悟:
本文目錄
時間視覺化:記錄/打分數/與未來連結

先從「記錄時間」開始
每個人每天都只擁有 24 小時的時間,為什麼總有人能夠善加利用,有的人卻不知道時間花到哪兒去?尾石晴建議,每件事都用計時器計時看看,並詳細記錄下來,妳會驚訝地發現很多事情花費的時間其實都超出預期,而且,還有很多時間是妳怎麼想也想不起來到底做了什麼的。
根據尾石晴的分析,我們一天的 24 小時分為三類:
- 生活時間:睡眠、飲食、洗澡、上廁所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時間。
- 常規時間:在公司裡的時間(我理解為執行例行事務的時間),如工作、家事、接送小孩的時間等。
- 個人時間:個人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
根據這三種分類,用 24 小時制的時間記錄表,先在起床的時間畫一條線,接著把睡覺時間塗滿,最後時幾個小時就是我們可以使用的時間。這些可以使用的時間使用三種顏色區分,把一種顏色塗滿無法減少的生活時間後,用另一種顏色將常規時間畫線,最後一種顏色則在個人時間處畫線。
書中使用便利貼將所有具體時間寫下,如果發現自己在某個項目花了太多時間,可以再細分,如回覆電子郵件可以再分成撰寫郵件、閱讀理解郵件內容、及回信等,並用計時器測量自己在各細項究竟花了多少時間。
為用過的時間打分數
妳使用時間的價值觀與判斷基準會變成妳的行為,最終演變成與妳人生緊緊相連的命運,因為,每個當下的累積,都在塑造我們的人生。結束一天後,審視自己的時間表,用 ○✕△ 三個符號表示對每個項目的滿意度,並寫上自己的感受。
石尾晴說,時間表上有許多 ○ 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正面看待自己的時間,每天忙碌卻充實,另一種則是忙得團團轉,衝動行事的情況較多,要盡量篩選什麼才是應該要做的事;至於很多△的人,是對自己使用時間的方式抱以遲疑的態度,但只要對時間作加減法,就能把 △ 改成 ○。
最後,✕ 很多的人恐怕每天都處在疲於奔命的狀態下,如果用過的時間無法和幸福、成長聯繫在一起,也有可能是因為完美主義作祟,作者提到她以前也是這樣的人,但只要改變評價的基準,打造屬於自己的量尺,也能打上滿意的 ○ 。
分辨行動或衝動的3種視角
如果把擁有的時間看作「時間錢包」,時間視覺化就會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花費的方式,有的人雖然很積極花時間進修或參加活動,但許多狀況是很衝動的:
- 在社群平台上看到好像很有意思的活動,就手刀預約報名。
- 從別人那邊聽到有免費美容諮詢的訊息,直接報名參加。
- 花時間學習,考一張大家都說可以為自己加分的證照。
這些或許都不是壞事,但在時間有限的狀況下,我們只能去做真正想做的事,而每個瞬間的累積,都會成就自己的未來,例如:「忍住口腹之慾,不在半夜吃消夜」、「雖然有點麻煩,但隔一個車站而已,還是用走的吧」、「為了早點起床看書,還是早點睡吧」等等。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就是做不到,石尾晴曾經也為了創造個人時間,想每天早起半小時,但終究起不來,或是利用通勤時間讀英文,卻比較想要閱讀其他書籍等,可見不是做不到,只是這些不是她「真正想做的事」。經過多方調整,她用3種視角來問自己,這麼做是否對未來有幫助:
5點晨起的活動 | 瑜珈 | |
一天的視角 | 執行後賺到 1 小時,真開心! | 做瑜珈可以鍛鍊筋骨,也是個人時間。 |
一年後的視角 | 每天有 1 小時,一年就有365個小時,但睡眠時間減少,精神不濟。 | 因為每週都做瑜珈,體重沒有增加,也能保持體態。 |
十年後的視角 | 無法執行下去。 那麼早起,該做什麼才好?而且前一天還需要早睡才行。 | 因為有持續做瑜珈,就算到了 40 歲後半,體態依然能保持得當。 |
對未來有幫助 | 不能 | 能 |
3個標準 X 8個技巧減去「不想做」時間

尾石晴提到,當我們的價值觀還很模糊的時候,執行「時間減法」,自己的價值觀才能顯現出來,就可以理解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另外,因為每天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先用「減法」找出該停止的時間,便能將多出的時間用於「加法」。
3種標準把時間實質化
- 把時間分為三種類型:為了將來而使用(投資)、現在該使用(消費)和用在無意義的事物上(浪費)。舉例來說,滑手機看社群網站發呆的時間,對多數人來說是浪費;煮飯前的備料時間為生活所需,所以屬於消費。經常將時間分類,培養自己對時間的價值感,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
- 算出自己的時薪:將每個月的實際薪水除以每個月的總工時,這樣方面妳去衡量該不該把這件事給外包,或者考慮該不該買一個課程等等。
- 自己可控的因素:盡量把時間花費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比如:強化職場技能、申請轉調部門、改變與同事的溝通方式、配合上班地點來挑房子等等;減去花費在不可控制的事情上的時間,就如:隸屬部門、工作內容和上班時間、一起工作的同事、公司的地點等等。
了解這三種標準後,將視覺化的時間表拿出來檢視,找出哪些是可以列為減法候補的時間,如90分鐘的打掃時間算是消費,換算成時薪的話高達3750日圓,似乎有點高,不過這是可控的部分。最後,尾石晴決定購買時薪為一週2小時的家事服務(1500日圓/1小時),原來的時間則準備證照或與孩子相處。
4技巧列出「不想做」清單
- 問自己5個問題:如果不做這件事,會困擾到誰?如果有人能替妳完成,妳希望他來做嗎?就算有無限的時間,妳還是想做這件事嗎?花在這件事上的時間,妳會挪來做哪些自己想做的事?這件事對三年、五年、十年後的自己有幫助嗎?
- 不想做的事換成積極正面的文字:平常就要建立自己的不想做清單,並把這些不想做的事,替換成積極正面的文字,同步找到解決方法,例如:不想哄孩子入睡→讓孩子自己睡、準備早餐→容易準備的早餐、核對資料→找核對資料的高手幫自己完成、穿絲襪→穿襪子就好等等。
- 找出可以一心二用的時間:不要打斷需要專注的時間,應該考慮什麼樣的消費時間可以同時做兩件事,比如:哄孩子入睡時,戴耳機聽 kindle 電子書。
- 漸進式的改變:實踐減法前,先預留需要的時間、列出相關步驟,並為必要的安排做好準備;開始實踐減法時,先每天做一點改變,從小地方開始執行,若發現有問題,就退回上一步。如果一開始就推翻所有現狀,很容易遇到反彈。
4技巧為自己「擠出」時間
- 丟掉不能不做的觀念:認為某段時間不能省,可能是受到先入為主的價值觀影響,例如:必須聽完屬下說的話、不能拒絕工作上的事、大人要照顧孩子等。尾石晴提到,為了讓孩子學習獨立,會在家裡布置方便小朋友自己放置物品的專區、放置飲水機自己裝水等。
- 簡化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這類事情可以用應對方法控管,例如:托兒所打電話來說孩子發燒了→最好有臨時接送名單或臨時保母,手上也要有固定幾間的小兒科診所和醫院資料,並把會用到的文書資料放在主管和團隊都能立刻找到的地方,防止突然中斷工作的情況,而且平常也要主動讓大家知道自己的日程安排,把資料存在雲端。
- 用動作掌控時間:把一段時間拆解為具體行為後,執行減法。例如:「在沙發上悠悠哉哉的30分鐘」拆解成「飯後/坐在沙發上/把腳擱在靠墊上/拿著手機/看社群網站」後,就能知道要把「看社群網站」的時間省下。
- 事情不做到完美:尾石晴發現,在工作上有許多「做了更好」但壓迫到時間的事,例如:加入補充資料、美化 PPT 等等,雖然做這些可以證明能力,可時間有限,因此,她決定把文書工作的完成度降到八成,並把工作標出前後順序,不做最低順位的兩件工作,以及把帶回家的加班內容刪去「做了更好」的事。不過,這些必須經過漸進式的嘗試,並擔負該有的風險。
個人心得
不曉得有沒有媽媽跟我一樣讀時間管理的書時,都會有這樣的疑惑:似乎他們都不必處理家事?這些書不是極少協助家務的男性所寫,否則就是沒有小孩或小孩已經長大的人。所以,一看到這本書,我簡直如獲至寶──很想知道,到底職業婦女要如何在家務、育兒與工作多頭燒的情況下實現自我?
台灣的偽單親家庭實在太多,即便不是職業婦女,就連身為全職主婦的我也常常覺得自己的時間被吃掉了,而在讀完這本書後,個人覺得,不必是媽媽也能讀這本書,因為裡面提到家務和育兒的部分其實沒有想像的多,主要是方法,任何族群都可以應用在生活上。
尾石晴為了找回自己的時間,經過多方嘗試,讀遍時間管理書籍,認為減去不必要的時間比擠出時間更重要,因此,她的方法大多是生活實踐出來的,也因此,我覺得能立即執行。而且,她更進一步去找能讓自己獲得滿足的事情,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目標,最後打造理想生活。
為了理想生活,她計算家庭開支,研究投資理財與半被動收入,利用不動產租賃與投資讓自己財富自由,又用部落格和瑜珈教室來支應買書的費用,才正式提出辭呈。
我覺得最厲害的部分,是她每天自己準備早晚餐和先生的午餐便當,雖然沒有細說,卻可以看得出。因為她提到自己沒有很喜歡煮飯,但為了營養均衡,前一天會準備好炊飯的材料,隔天蒸好就可以吃,要是小孩吃不完,還可以改做先生的便當──每天煮飯還帶便當的職業婦女,respect!
此外,尾石晴也提到兩點,我覺得很重要:第一,找出有哪些事情是我們先入為主認為必須去做的;第二,減少擁有的物品數量。
自己帶二寶數年後,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被社會主流價值觀綁架,不一定要自己帶小孩才是愛,也不一定要餵母奶才可以,一切依照自身狀況而定;並且,盡量減少擁有的物品,可以減輕在家務上的時間,任何東西夠用就好,不要囤,除非你是收納達人。
總之,這本書推薦給所有被時間追著跑的人,作者沒有花時間抱怨老公,而是花時間改變自己。
>>想知道讀完這本書一年後,我個人對此有什麼實踐和體悟嗎?請看這篇文章:讀完《外商媽媽時間管理法》一年後,我的體悟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