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也覺得媽媽這個角色綁住了我,讓我24小時都無法脫離,但我現在改變了想法,把孩子的存在看做讓我成長的禮物。
為了孩子,我們會成長起來,去弄懂一大堆的教養法、個人成長書籍,然後我們反而能更理解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堅強。就像《外商媽媽時間管理法》說的,只要變成媽媽,時間管理能力就會馬上變強,畢竟一天就只有24小時而已。
我的感受是,我會努力去利用時間,而非被有限的時間控制生活。
本文目錄
記錄時間,讓時間可視化
用計時器更準
我認為「確實記錄時間,把成果變成數據」是這本書的基礎,只要妳的時間越不足,就必須更精確記錄到分,比如洗碗要8分鐘、倒垃圾要15分鐘等等,作者尾石晴提到,她會拿著計時器記錄每一件事所花費的時間。
這是因為,使用時間的感覺跟實際有誤差。
就像我覺得洗碗很花時間,但事實上,因為是小家庭,每次洗碗的時間其實都不超過10分鐘,或者收拾好麻煩,可半小時就結束了。又或者,覺得看影片或滑個社群很快,但我經常不小心就超過半小時、甚至一小時的時間。
田尾晴則是因此發現下列4點:
- 做了不擅長的事情,花費比預估更久的時間 → 外包或拆分成更細的動作,找出問題所在。
- 過於完美主義 → 降低標準試試會不會有影響。
- 認為什麼事情都要做,把自己忙死 → 找出不做也沒關係的事。
- 在家裡加班,但晚上的效率比白天差了很多,還讓睡眠品質變差→ 不把公司的工作帶回家裡
如果有某件事花比自己預估還長的時間,可以試著把這件事拆成更小的步驟去計時,比如回郵件就花了30分鐘,是因為可能還包括找附檔、查資料等等,揪出最花時間的步驟是什麼。
>>推薦一個APP,叫Now Then Time Tracking,好像只有IOS的版本,我覺得它最方便的是可以自訂項目記錄時間,所以我沒有像書裡說的用24小時的手帳表格紀錄,是直接用這個APP記。
揪出「不知道在幹嘛」的時間
當妳開始記錄時間後,一定會有時間「不知道幹嘛去了」,揪出這些時間是很重要的。尾石晴則是發現了下列幾個狀況:
- 讀網路文章或查看手機是否有新通知。
- 放空發呆 5 到 10 分鐘。
- 辦公室的桌面放滿資料,不自覺就會摸一下。
- 明明在做 A 的工作,一不留神竟然在查 B 的資料。
- 沒有優化工作流程的項目,每次都要從零開始,花很多時間進入狀況。
這些看起來只是利用幾分鐘的零碎時間,但一整天下來,可能拼拼湊湊也有一個小時。
尾石晴提醒,使用手機的時間可能比妳想像中還多,要記得用螢幕使用時間來檢視,是不是有時間耗在了手機上,而《深度工作力》也提到,只要能限制一整天使用 3C 的次數,就能提升工作效率。
我記錄時間的發現
我紀錄時間後,發現以下幾點:
- 每天的時間消耗大項是孩子、上網和看影片。
- 每天實際執行家事的時間比例並不高。
- 唯一的好習慣是每週 5 次的 15-20 分鐘運動。
二寶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我花費一個禮拜記錄時間,發現自己經常上網查資料或看影片,雖然看的是個人成長相關的內容,可沒有任何成果,真的不如寫讀書筆記來得有用,而且,那些碎片時間集結起來也不少。我醒悟過來後,把滑社群、看影片的時間統統拿來閱讀和寫筆記。
因此,在還沒開始經營 IG 帳前,我已經戒斷社群了,但我最近認為,還是有使用的必要,便改成午餐、晚餐和睡前各確認一次社群是否需要回覆,早上如果已經處理好雜事,等小孩吃早餐的時候也會稍微看一下,但只限制在 IG 活動,避免分心。
我認為臉書和 Youtube 是最容易讓人分心的平台,因為那就是它們的產品設計目的,要讓人在上面消耗很多時間,而我會盡量懷著目的去搜尋我要的影片,或者只看有興趣的臉書社團,頂多掃一下塗鴉牆,回一兩個訊息。
>>延伸閱讀:30篇到50篇讀書筆記─我的2階段轉變
增加時間CP值
幫時間打分數 ○△×
一整天結束後,花一點時間幫妳的行程打分數,○代表滿意、△代表不確定、Ⅹ代表不滿意,這是為了確認哪些事是妳不想做的,雖然我沒有執行這點,但尾石晴說的很有道理──或許妳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事、但妳會知道自己不喜歡做什麼事。
對於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做、外包或改善流程都是方法,像她不怎麼喜歡做早餐,但為了小孩吃得營養,她決定慢慢改變做法,把早餐慢慢固定成有蔬菜的炊飯,她每天都是前一天晚上在電子鍋預約好行程,隔天早上就能在設定好的時段吃到早餐。
增加未來視角
這點我在這本書的讀書筆記裡有提到,也許我們沒辦法體會當下的選擇如何成為未來,但可以增加未來視角,去想想做這件事的一年後、五年後甚至十年後,妳會理解自己做這件事究竟值不值得。
像尾石晴試過早起一小時,但不僅效率沒有變比較好,還讓工作效率變差。她拿這件事與喜歡的瑜珈以未來視角做比較,因為無法堅持早起,5 年或 10 年後的效果並沒有比堅持練瑜珈來得好。
對此,我頗有同感,其實我也是屬於起不來的人,有時候確實會早點起來,但反而拉低白天的工作效率,還必須跟孩子同時間睡覺才起得來,但總是有趕進度的時候,這方面還需要時間做調整,這種事急不得,像尾石晴也花了兩年才成功調整成最適合自己的狀態。
保持高效狀態
書中提到,大部分人的工作黃金時段會落在起床後的 3 到 4 個小時,盡量把最重要的工作排在這個時段,以提升效率。並且,盡量不要在高強度工作時中斷去做別的事情,以免影響心流狀態。不過,每個人的黃金時段都不一樣,《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建議做記錄,找出自己心流狀態最好的時段。
對此我深有體會,番茄鐘很盛行,但對我沒效,我記錄過自己的心流時間,如果是一整天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尤其是星期一),通常在第一個小時後半才進入狀態。《聚焦一件事》甚至建議,如果是創作者,至少排4小時空檔創作;《深度工作力》則認為高強度工作應該以一小時為單位起跳。
現在,我會在寫文或閱讀的時候,設定手機的「工作模式」,避免自己總是被推銷電話打斷,如果有非接不可的電話,這個模式也可以設定,但我建議,最好不要允許自己在高強度工作時滑社群 APP,就算是工作需要也一樣。
留出彈性時間
這是因為,沒有人能真的按照預定計畫生活,一定會有意外或者預估出錯的時候,稍微保留一點彈性時間,反而更可以保持高效。要是預估的工作提早做完,剩下的時間可以拿來做些喜歡的事情,或像《深度工作力》的作者一樣,趁機把回信、整理桌面之類的雜務處理掉。
至於怎麼抓彈性時間?尾石晴會把 24 小時扣掉睡眠時間,剩下時間乘以 10%,也就是 24 小時 – 7 小時*10% = 1.7 小時(約 1 小時又 42 分鐘),她會算得精準,是因為時間不多。妳可以抓一個大概就好,我比較喜歡《深度工作力》的方式,以 1 個小時為單位,依照工作內容多抓半小時至 1 小時。
我增加時間CP值的方法
- 只費心力在晚餐上。
- 買半成品的餐食。
- 一次採買
- 減少廚房用品。
- 剪短頭髮。
雖然是主婦,但我也不喜歡煮飯,只有晚餐會花時間煮,其他兩餐則簡單吃,可以買一些價格合理的半成品來節約時間,像是滷排骨、給老公加菜的鴨血豆腐、魯肉罐頭、水餃、燕麥片、全麥吐司等等,剛好我家兩寶都喜歡吃燕麥粥和水餃,就蠻常吃這兩種餐食。
此外,我會一口氣叫兩週份量的蔬菜。附近剛好有攤商能滿額送到府,我自從疫情過後就愛上了這種買菜方式,不用耗時耗力在那邊慢慢挑選,由於早上包好送來,蔬菜也都很新鮮。至於肉品、奶製品,我會去 COSTCO 一次採買,雖然要費力分裝,可比起三四天去一次超市,真的省下不少時間。
而田尾晴認為,既然她煮的料理並不是多厲害,那就不花太多時間,我也同意這個觀點,基本上,如果不是享受其中的話,簡單煮家人愛吃的,我主要是費點心思多加些蔬菜。
其次,我不多買廚房用具,就只有一個不鏽鋼炒鍋和不同大小的幾個不鏽鋼湯鍋,雖然不鏽鋼不美,可方便處理,還能當電鍋內鍋。如果燒焦,用過碳酸鈉加熱水泡一晚就刷起來了。
另外,我跟老公分配好,晚上由他洗碗,我則負責兩小的哄睡(順便睡覺,隔天早一小時起床,不過我現在脫離哄睡地獄了)。
最後,我還把頭髮剪短了,因為我的頭髮是很難乾的那種。
不要小看這些生活日常,畢竟媽媽這個角色最容易耗在小事上,想辦法優化流程後,就讓它自動導航,別花費太多心力。除此之外,培養小孩獨立也蠻重要的,但這部分我還在努力中,不過,大寶最近總算會自己寫功課了,算是一大突破。
>>延伸閱讀:想提升工作效率?可以參考《深度工作力》的讀書筆記。
>>延伸閱讀:想知道人生如何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就參考《聚焦一件事》的讀書筆記吧。
減少選擇的次數
妳是否聽過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我們一整天會做很多選擇,小至襪子穿什麼顏色,大到要不要答應挖角,每一次選擇都會耗弱我們的精神,即便是要吃飯或吃麵這種日常小事也一樣,一天總共會做到 9 千次到 3 萬次左右的選擇,而這也是我們晚上的注意力不如白天的原因之一。
所以,賈伯斯和馬克‧祖克伯都選擇穿重複的衣物,而田尾晴也一樣,他們家的衣物都掛起來,維持在一定數量,不用定時整理收納或換季,也不太需要選擇穿什麼。
此外,書中特別提到,如果是有小孩的人,更容易會有決策疲勞的狀況,因為我們經常要代替尚幼的小小孩做決定,會比沒有小孩的人做出多 1.5 倍的選擇次數。為了讓自己減少決策疲勞的問題,妳可以開始在生活中做以下兩點:
- 5秒內做決定。
- 日常生活減少選擇次數或不做選擇。
例如在家庭方面,尾石晴會固定早餐吃什麼、衣服穿什麼,盡量讓大一點的孩子練習自己做決定,而在工作方面,就固定回覆郵件的格式、制定接受邀約的原則和遇到難處時先徵詢主管的基準等等。
至於 5 秒內做決定是很重要的練習,最好不要為了吃什麼、玩什麼想太久,畢竟生活上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做決定。
我自己的做法
- 前一天晚上就想好要穿什麼。
- 為小事設下做選擇的基準。
我會讓孩子晚上就先選好隔天要穿什麼,直接穿著睡覺,因為小孩早上特別容易灰,直接略掉換衣服這件事,真的省下不少時間。冬天的話就穿內搭衣和褲子睡覺,隔日直接套另一件外衣或外套。我本身每季則是選兩到三套去換,這樣就不太需要選擇穿什麼。
其實,更好的方式是,讓所有物品都保持在一定數量,除非壞掉要扔,或我真的確定買這個物品可以省時。可我有個困擾,氣炸烤箱是方便,但也要花時間去清理,似乎沒有真的省很多時間。
至於做決定,由於我特別不喜歡糾結,選什麼都很快,像我老公是個選擇困難的人,他會常常問:「要吃哪家?」我就回:「哪家好吃?都一樣?那選離我們最近的。」
而我老公避免在食物上做決策的方式是,只選熟悉的食物,比如西式早餐店一定是鮪魚蛋吐司、中式一定是燒餅夾蛋加豆漿。他只要無法決定就會問我,但我也不會真的乖乖幫他做決定,通常會幫他縮到選 A 還是 B 的最小範圍,再把問題丟回給他。
我的體悟
很多時候,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而已。我曾經也覺得自己都沒有時間休息,都是老公不幫忙,可當我花時間閱讀並產出之後,很少再有這個想法,主要是因為我把精力都用在自己身上。
作者尾石晴在《外商媽媽》這本書的自序開頭,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妳每天大概花多少時間在自己身上?」老公每天晚上十點後才下班,被時間追著跑的她也曾經以為,有小孩的媽媽就是這樣,大概無法改變。
但當她花費兩年紀錄時間,減去自己不想做的事後,每天都多出一個半小時做自己想做的事,像是錄Pocast、經營部落格和不動產的事業、取得 5 種瑜珈和心理相關證照、每個月發行實體雜誌等等,以上這些是在她仍有工作時執行的項目,而她在工作上仍然有好表現,晉升為管理職。
這讓我知道:「我不會期待別人改變,因為我自己正在改變。」
妳覺得呢?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孩子上幼幼班之後,開始了接案/育兒的生活,前陣子我覺得,時間都不用,深深懷疑自己的能力而懊惱不已!最近努力找方式,「若要如何、全憑自己」,看到這篇文章很受用,讓我有覺得被同理,也有動力去往下為自己進行。
我覺得好感動喔,因為我也還在努力平衡接案生活和育兒生活,
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