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我都知道「專注」對於生產力的重要性,也明白過多瑣碎事務對於生產力的危害,《深度工作力》的作者Cal Newport深入探討此一主題,他認為,現代人大部分從事知識工作,而知識工作最優先的事項是產出有價值的內容或商品,因此,一定要最大程度地避免「淺薄事務與工作」對生產力的危害。
何謂「淺薄事務與工作」?
簡單的說,「淺薄事務」指的是干擾我們進行重要工作的一切事務,如出自娛樂目的滑手機,而「淺薄工作」指的是,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如收發電子郵件。
整本書的內容是由4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論證「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介紹4種「深度工作」的方式;第三部分,介紹作者如何訓練自己「從事深度工作的原則與策略」。本文會介紹2種深度工作法及3種深度工作習慣的策略。
本文目錄
4種深度工作法

Cal Newport撰寫這本書的內容時,正在爭取大學教授的終身職,在美國,這是競爭非常激烈的職位,不僅要想辦法定時產出高品質的論文,也要處理申請經費、上課等行政事務,而他在維持家庭生活品質的同時,還經營個人部落格。
他認為,現代人處在別人精心安排好的資訊刺激之中,每項事物都在意圖爭奪我們的注意力,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高品質的產出,就必須刻意練習如何深度工作,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最後,他提醒,裝忙和窮忙並非有價值的產出,只是拖垮精力和白白浪費時間而已。
書中,介紹了4種工作哲學:
- 修道院式:與世隔絕,平時幾乎不使用網路和社交平台,用九成時間專注在優先事務上。
- 雙模式:獨自閉關好幾天、完全不與外界連絡地完成工作。
- 節奏式:一天安排一個時段進行深度工作,或只在一個時段內處理淺薄工作。
- 記者式:在任何時候和地點,迅速進入深度工作模式──不適合深度工作的新手。
節奏式的深度工作法
這個方法取決於你一整天有多少時間可以「深度工作」,如果你一整天只有固定的兩個小時,那就只在這個時間完成深度工作;如果一整天可以利用3到4個小時來完成深度工作,那就只安排一兩個小時處理需要和人連絡的事務。
這個方法在《暢玩一人公司》和《主婦的斜槓人生》兩本書裡也提過,兩位作者都是每天早上五點起床,用固定的兩個小時深度工作,才能在瑣碎的日常中完成一本書的寫作,因此,這個方法還需要自律的作息,畢竟經常錯過這個時間,你很可能會因此放棄。
記者式的深度工作法
因為要在任何時間與地點快速切換至深度工作模式,你需要有過人的意志力與完成目標的信念,Cal Newport並不建議新手使用這個模式。
他也有時會應用這種方式,當他無法遵照固定的作息時,只能想辦法榨出生活中的每一個空檔寫這本書,像是週末陪老婆回娘家,他會趁有人幫忙照顧小孩的時候躲到一個安靜角落工作;當學校臨時取消會議,就躲在一個喜歡的圖書館裡,想辦法多打幾百字。
這個方法並不容易,而作者認為,這種快速切換模式的技巧可以透過刻意練習達成,在下段「深度工作習慣的4種策略」裡會講到。
設定個人化的深度工作開機儀式
Cal Newport舉了傳記作家卡羅、達爾文等名人的例子,講述他們是如何透過嚴格遵守儀式,進入深度思考的狀態,因此,我們每個人最好都有自己的儀式,讓大腦開機。
只不過,設定任何一種開機儀式都必須注意下列幾點:
- 找到適合深度工作的地點:不管在哪裡,都要確定具體的工作時段,避免不必要的阻力。
- 一旦開始工作,請遵守你自己定下的規矩:如禁止使用網路、每半小時寫多少字等。
- 確保你的狀態能展開深度工作:如吃合適的食物、運動或散步,又或是冥想等等。
我個人覺得,深度工作的地點因人而異,像《心靈寫作》的作者就喜歡在咖啡館或自助洗衣店等喧鬧的地方寫作,並說那是她的小訣竅,而工作規矩則是為了設下架構,迫使自己不分心。
最後,如何保持深度工作的狀態,一樣因人而異,根據我的經驗,早餐不吃GI值太高的食物、剛好7分飽是最佳狀態,否則會昏昏沉沉。其他如固定的作息、運動、冥想等等習慣都有助於保持良好狀態。
如果你想贏得專注力的戰爭,別嘗試對你在資訊萬花筒中發現的瑣碎事物說「不」,而要嘗試對能激起熱切渴望的東西說「是」,讓熱切的渴望排擠掉其餘的一切。
〈專注的藝術〉布魯克斯
深度工作習慣的3種策略

文中,Cal Newport舉了關於《刻意練習》的例子,並認為深度思考的心智可以用刻意練習的方式訓練出來,但你必須也要同時抵抗想分心的欲望。
讓大腦跟著你下班:關機儀式
「無意識思考理論」由荷蘭心理學家帶領的團隊所提出,認為給意識大腦休息的時間,能讓你的無意識處理棘手難題。因此,作者嚴格遵守一天的工作結束後不加班、不收發電子郵件的原則,並為此制定了他自己的「關機儀式」:
- 最後看一次收件匣,確定沒有任何需要緊急回覆的信件。
- 把腦子裡記下的或當天寫下的新任務轉移到正式的工作清單上。
- 再確認一次工作清單和未來幾天的行程安排,確保沒有任何急事、截止期限和約會。
- 用確認完畢的工作清單和日程表,做好明天的大致計畫。
- 告訴自己「關機完成」。
這一連串儀式看似繁瑣,但其實是為了抵抗「柴格尼效應」,該效應指出,如果你只是在五點時把工作一扔,直接宣布下班,腦子裡許多還沒解決的事情會在整個晚上爭奪你的注意力,讓你的意識無法休息,也就無法讓無意識接管難題。
因此,作者強調「關機儀式」的重要性,即便要花上5到10分鐘,每個工作日都應該嚴格按照自己的儀式結束工作,並且要進行一到兩個禮拜,你的心智才會信任這個儀式,但只要你的大腦能在晚上釋放工作的念頭,白天就能夠改善深度工作的品質。
安排一整天的3C時段
智慧型手機促進了科技的躍進,但同時也讓我們變得更難專注,以前等捷運或公車,人們都習慣了默默等待,可現在,如果不拿出手機來滑兩下,這樣的等待似乎就變得漫長,即便只有5分鐘也一樣。我的前前主管就說過,如果她沒有把手機帶在身上,就會覺得坐立難安。
但Cal Newport建議,為了讓自己能夠在深度工作時間快速進入狀態,有必要限制一整天使用網路的時間,否則,習慣分心的大腦即便經過開機儀式,也極容易在深度工作時間內分心。為了減少分心時間,他建議嘗試以下3種方式:
- 安排3C時段,包括下班後:上班時只在某些時段內使用網路,並限制使用時間,其他時段則用來訓練專注力,但次數由工作性質決定;下班後也只在某些時段裡使用3C,其他時段則想辦法抗拒無聊,磨練心智。
- 壓縮深度工作的時間:先預估在正常情況下要花多少時間完成,再給自己較短的嚴格時限,在手機上設定倒數計時的碼表,讓自己感受到急迫性。一開始一週練習一次,之後再慢慢增加,但時限應該保持在自己能完成的邊緣,有些難度又不致太快放棄。
- 練習生產性冥想:在使用體力但不花腦力的時間裡集中注意力思考難題,如散步、遛狗、慢跑、開車和洗澡等。但作者建議,要訓練自己的意識集中在某個問題上,避免分心或繞圈子,並想辦法找出自己深度思考的架構,比如:提出問題→檢視→變數→解答→鞏固成果→下一個問題。
選擇性地使用社群平台
找出決定你職業與個人成功和快樂的核心因素,只有當一個社群平台對這些因素的好影響超過壞影響時,才使用這個社群平台,並確定該社群平台與自己的個人、職業目標有直接助力與相關性。
或者,進行30天的斷線實驗──在不告知任何人的情況下,登出所有社群平台30天的時間,如果有人問才解釋,但不主動告知。30天後,問自己兩個問題:
- 過去30天,如果我使用這個社群平台,我的生活會變得更好嗎?
- 人們在乎我不使用這個社群平台嗎?
如果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就直接放棄;如果兩個問題都答「是」,就繼續使用;要是答案不明確也不要緊,先暫時不用,有需要再回來使用就好。
我的練習:生產性冥想與開關機儀式
整本書我最有興趣的部分,是「開關機儀式」與「生產性冥想」,至於實作本提到的「時間方塊計畫」,由於我在子彈筆記的日程上會簡單記錄工作時間,工作日也會保留《聚焦一件事》所說的優先時段,對這部分就不特別感興趣。
生產性冥想
「生產性冥想」是作者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時發展出來的方法,當時他的住所與學校只距離一英里,於是走路上下班,中午則換上運動服跑回家吃飯、洗澡,再坐地鐵回學校工作,但他使用這個方法並非為了產出,而是為了練習深度思考。
這方法看來也很適合我的作息,但要注意書中提到的「導向性注意力」,這是2008年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研究結果,指出在大自然中散步有助於恢復注意力,但在街道中散步要閃車、腳踏車、過馬路和等紅燈等等,會耗損你的注意力。
書裡也提到其他活動,像是與朋友閒聊、跑步、開車、游泳、陪孩子或寵物玩、邊煮飯邊聽音樂,只要不是收發Email或趕稿這種工作,都有助於心智放鬆,所以我最近8點多關完機,會盡量把注意力都放在小孩身上,陪小孩玩不但促進親子關係,也有助於大腦休息。
最後,我現在在街上走路比較少聽Pocast,但還在練習思考時不分心和繞圈子,這真的蠻難的,就如作者所說的,必須花時間練習。
而在實行一個多禮拜後,我認為,有沒有針對一個問題作思考是很重要的事,如果想太多事情,就強迫自己把注意力放回原來的問題上,但我常常因為沒答案卡住,注意力又分散出去了。另外,要記得在短時間內把想到的答案寫下來,不然很容易忘記。
開關機儀式
我個人認為,執行「開關機儀式」應該能讓我晚上好好睡覺,因為睡覺前大腦還在瘋狂轉動真的太可怕了,睡一覺起來,完全沒感覺到睡眠給自己帶來的充電感,而且白天的工作效率也會受精神狀況影響。
據作者所說,每個人的儀式都不一樣,要找出適合自己的儀式,因此,我試過一些方法,現在覺得比較有效的是:
- 關機:晚上8點左右洗完澡,規畫子彈筆記明天的日誌、轉移任務,確認結束就開始放空,盡量12點以前睡覺。(後來發現9點後不可以再看手機了,肯定影響睡眠)
- 開機:6-7點左右起床,冥想約8-10分鐘。接送小孩,回家路上不聽Pocast和音樂,盡量放空散步,到家開始工作。(結果,若沒準備問題在散步時思考,回家後不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我發現,原來我晚上做完所有事,根本就沒有真的放空,不是在google文章,就是在想工作上的事情,要做到真的不容易。
Cal Newport還說,他在關機儀式後會看書,也因此能夠在忙碌的行程內看許多書,可是我實行過後,發現看書反而影響我晚上的睡眠,還是說,晚上就該看些輕鬆的書呢?
有人可以跟我分享你的開關機儀式嗎?我還挺好奇的!
延伸閱讀:
內文提到兩本書,《刻意練習》和《Rept》,前者是2017年的暢銷書,講述任何人用一萬小時練習也能成為專家,後者是神經學家罹癌後,發現注意力轉向就能使生活產生變化。對這兩本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關於執行與良好習慣,作者則提到《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與《執行力的修煉:與成功有約的4個實踐原則》。
最後,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是《深度學習力》,講述如何利用時間與大學資源過好學習與社團生活,很推薦進入大學就讀的年輕學子閱讀。
《深度工作力》書摘下載

我準備了一份這本書的書摘pdf檔,給有需要的你參考。
[sibwp_form id=4]
你會在下載的同時訂閱電子報。請放心,電子報若不適合你,可以隨時取消訂閱。
Hi 主婦M您好,
我想下載這本書的書摘,但收到的信是《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書摘下載,想請問可以發這本書的書摘到我的郵件地址嗎?謝謝!
嗨!貝瑞你好,非常感謝你告訴我這件事,已經發送到你的信箱囉!如果沒收到請再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