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2023年過了第一季,你讀了幾本書,有沒有踩到雷呢?
我覺得,閱讀和看劇不太一樣,特別需要花費精力,所以,看書踩到雷才會那麼痛苦。不過,就如西班牙小說家賽萬提斯說的:「任何看起來很糟的書,都會有點好處。」即便是我不太喜歡的書,也要承認,還是從裡面獲得了一些東西。
而現在,反思過去三個月讀到的10本書,我覺得有一些想法可以和你說說。
>>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1547~1616)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被譽為西班牙最偉大的文學作家,評論家稱其著作《唐吉訶德》為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小說。
本文目錄
2023年1月書單
2023年的年假長達9天,過年對我來說是一個繁忙又急匆匆的假期,因此,本月份看書的時間主要集中在過年之前,看了《卡片盒筆記》和《社群故事圈粉術》。
兩本都是蠻推薦的書,尤其推《卡片盒筆記》,但我其實是推薦這個用法,書本身不算是特別好看。
《卡片盒筆記》

>>這系列總共有三篇文章:分別是「創始人魯曼怎麼用Zettelkasten?」、「作者實踐範例與建議」和「嘗試用Heptabase寫讀書筆記」。第一篇介紹《卡片盒筆記》提到的創始人怎麼用,第二篇介紹《卡片盒筆記》作者本身的實作方式,第三篇則是我個人用Heptabase寫讀書筆記的方式。

《社群故事圈粉術》

2023年2月書單
這個月遇到過年,年假中只讀了閱讀前哨站站長瓦基的《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年假後則因讀書會讀了《閱讀變現》。
特別推薦《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應該算是所有愛書人的夢想實踐手冊,我在前兩章花了特別多時間去思考,也許,是因為我從沒認真思考過自己是誰。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閱讀變現》

老實說,我對這本書的感覺有些複雜,並不是說內容沒有東西,而是有蠻多地方踩到我的雷點,個人希望原出版社在出版前應該跟作者溝通一下。
此外,明明作者找了學生來寫心得,是為了推廣閱讀,可是怎麼看都覺得很像在推廣她自己的課程。如果是在她的社群平台上看到,我不會覺得如何,可在讀一本書的時候,看到使用者經驗分享,我會感覺有點奇怪,比較希望是以作者的角度來敘寫例子……
不過,看完我還是帶走了一些東西,比如,也想試辦讀書會。如果你對通篇吐槽的讀書筆記有興趣,那就來看看?(我的讀書筆記)
2023年3月書單
這個月小宇宙爆發,總共讀了6本書,由於前兩本是資訊量比較豐厚的內容,讀完之後感覺很像吃了大還丹,讓我閱讀的速度變快了。因此,蠻推薦每個月讀一本難度比平常高或資訊量較多的書,應該能有所突破。
但我之後還是會盡量控制數量,感覺花了太多時間輸入,反而減少輸出時間,對產出的幫助並不大。
本月份的推薦是《打造第二大腦》和《顛峰心智》。《在大腦外思考》給我很多新啟發,但我喜歡附錄再詳盡一些,畢竟是蒐集了實驗成果,如果能附上原始連結會更好佐證。
《打造第二大腦》

>>這系列總共有三篇,分別是「#1 管理資訊就能管好人生《打造第二大腦》」、「#2 解決資訊爆炸的CODE筆記法《打造第二大腦》」和「#3 漫談《打造第二大腦》的12個行動步驟、關鍵字與使用軟體」。因為這本書談了「PARA檔案管理」和「CODE筆記法」,便分了兩篇讀書筆記,最後一篇則是談如何應用。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這本《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其實是2014年出版的,會知道它,是《深度工作力》中提到有些創作者會遠離城市的喧囂工作,如達爾文、榮格等等,就將這本書列入書單了。
最近,在安排作息時,這本書突然又跳進腦海裡,督促著我儘快閱讀,便從圖書館借來翻一翻。
內容蒐集了161個19-20世紀的作家、詩人、畫家、作曲家、劇作家,是如何安排創作和生活的。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某天偷懶不想工作,突然想找找近代創作者是怎麼安排日常生活的,於是,開始蒐集資料放在網路上,結果就有出版社找他出書。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因偷懶而出書的故事,到底是有夠勵志,還是意圖使人不想幹正事呢?
有興趣的話,可以來看看我整理的讀書筆記。

《顛峰心智》

這本書主要談的是專注力,以及如何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如果你覺得經常分心,強烈推薦來讀。雖然作者是科學家,好像會很枯燥,不過,因為她有非常多的演講經歷(拉贊助),也就比較懂要怎麼對一般讀者解釋難懂的科學名詞。
在書中,她從自身的例子開始寫起,也援引輔導過的案例,絕對比硬邦邦的論文還要好理解,起碼我讀起來覺得很有趣。
最重要的部分是,她和美軍合作而研究出的4週專注力計畫,雖然是以「正念」做基礎,但我會覺得跟專注力比較相關──做了好幾週的練習,感想是,真的能很快察覺到在分心。
>>這系列有兩篇,分別是「#1 好難專注!我們到底是怎麼分心的?」和「#2 科學家教你用7個練習提升專注力,1天只要12分鐘」。前一篇先解釋原理,後一篇才介紹實作,作者與美軍合作時,會堅持先讓他們上理論課,因為理論課可以刷新想法,讓人更理解專注力到底有多重要。

《讀懂一本書》

這本是讀書會指定書目。在看之前,因為網路上褒貶不一,本來有點擔心,但看完發現其實還不錯。主要是我認同作者的理念──說書確實也該是知識傳遞的一種方式,文字並非唯一途徑。
我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一位80歲老太太特地去參加他的現場說書會,因為她自從聽了說書,理解一些道理後,改善了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這讓我深深覺得,用說的方式傳遞知識,真的有不可抹滅的重要性。
內容即便有老王賣瓜之嫌,但我覺得比例上還算適當,畢竟他真的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之後應該會出一篇讀書筆記。

《刷新未來》

這本書是為了微軟現任執行長而看的,他在四五年前就高瞻遠矚地投資雲端、混合實境和人工智慧,我想了解一下他的思路。不過,內容有大半談如何領導微軟走出低谷,到了最後兩三章才談到未來,在主題上比較偏向領導力。
不過,我覺得他說得挺好,比如支持開源、同業合作、訂立目標要貼合願景、安內才壤外等等,事實也證明如此做是對的。微軟後來雖然沒有重登寶座,卻搶下二、三名,依然是世界科技巨頭。
這本書不會另外寫心得,但未來如果有寫跟AI相關的主題,應該會引用適合的內容。

《在大腦外思考》

結語
綜觀這個月的成果,我總結出,如果想增快閱讀的速度,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閱讀資訊量爆多的書,第二種是參加讀書會,最後,就是增強動機──常保好奇心,生活中有亟待解決的問題,相應挑的書都能夠很快看完。
當然,踩到雷,就當機立斷地棄書吧,時間是有限的,注意力也是。或許有些書很棒,只是不適合現在的你,那就放一放,以後再翻來看。
最後,因為近來想試辦讀書會,會做個問卷調查。如果你有意願想參加讀書會,增強讀書動機,加入下列名單,就不會錯過相關的通知囉!
[sibwp_form 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