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打造第二大腦》#1管理資訊就能管好人生

image 2
圖片來源:讀冊

因作者Tiago Forte採訪了子彈筆記創始人,而注意到這本《打造第二大腦》的原文版,之前以為只是另一種筆記管理方式,就沒有特別注意,不過,後來在朱麒老師的網誌上提到了「PARA檔案管理法」(朱麒老師同時也為《子彈思考整理術》寫推薦序),就真的激發我的好奇心了。

Tiago Forte是美國非常知名的生產力專家,目前經營fortelabs.com這個網站,提倡用數位軟體管理「第二大腦」,讓自己的第一大腦可以騰出空來思考與創新。而在看完這本書後,我認為,這是因應現代資訊過量的個人資訊管理系統,甚至可以和「卡片盒筆記」合併使用。

目前,我初步把檔案依照PARA的方式分類後,有一種「各安其位」的感覺,就像Tiago將PARA比喻成餐廳廚房,該在手邊的食材和用具,就整理出來放在手邊,要用就有,至於其他東西就放在冷凍櫃或儲藏室,備而不用。

這篇文章會介紹「什麼是PARA檔案管理系統」、「PARA檔案管理系統的運作方式」及「定時維護PARA」等三個部分,讓你先理解這個系統是什麼、怎麼運作的,再說明維護的方法。

>>這個系列預計會有3篇文章,第一篇是這篇,講述「PARA檔案管理系統的介紹」、第二篇是「CODE筆記系統的介紹」、第三篇則是講解「標記法」、附贈的影片內容和使用軟體

不只生產力,還幫你管理人生的PARA

4種PARA 第二大腦 01

其實,關於這個檔案管理系統,台灣有不少探討生產力的先進已經提過了,只是,我認為這個部分算是在理解《第二大腦》這本書之前,要先知道的部分。要說PARA的框架,其實很快就能講完,可Tiago不僅提議要管理工作檔案,還要把整個生活都管理起來。

PARA是四個部分的縮寫,也就是專案(Project)、領域(Area)、資源(Resource)和檔案庫(Archives),以下重點介紹:

專案(Project)正在進行的有時限的任務,如裝潢、生產、工作上的專案等。
領域(Area)所有長期責任範圍,如兒女、工作上的責任範圍、興趣等。
資源(Resource)未來有可能會用到的資料、檔案和靈感,如理想的房子設計、廣告文案等。
檔案庫(Archives)來自前三個類別,但目前用不到的筆記、資料等,備而不用。

P專案

  • 當前需要主動進行的短期工作或任務。
  • 有特定的期限。
  • 會有特定且明確的結果以檢驗是否完成。

專案是整個PARA的核心基礎,Tiago認為「所有的生產都與正在執行的專案有關」,從外部搜集來的資訊或自己的創見,應該要能夠實踐才有其意義,並且也是個人化的基礎,而用不上的筆記,即便再好也沒有存進來的必要。

Tiago建議專案數量最好保持在5到15個之間,而且每個專案下的筆記數量也可能差異很大。他在書中提到關於工作、個人和興趣的三種範例如下:

  1. 與工作有關的專案,如設計網站、製作會議簡報、管理專案,和策劃徵才活動等等。
  2. 與個人有關的專案,像是規劃度假行程、添購新家具、尋找志工的機會等等。
  3. 與興趣有關的專案,如寫部落格、研究Pocast用的最佳麥克風、完成線上課程等。

A領域

  • 隨時間推移而可能變動的責任範圍,不一定有終止日期。
  • 性質與專案有別。

領域是與專案完全不同,可同樣正在進行的事物,或許有完成的一天,但也可能沒有,範圍比較大一些。比如,兒女相關事務、寵物的資料、烹飪相關資料或食譜、工作的職責範圍、個人成長等,以下是書中提供的相關參考關鍵字。

個人生活領域來說的話,可能會與場所有關,如房子、汽車等,或與對象有關,如親人、兒女、寵物、伴侶等,又或者與須達到的標準有關,如健康、個人成長、友誼、理財等。

職場領域來說,則可能會與部門、職責有關,如會計管理、行銷、營運或研發等,或與負責的對象、團隊有關,如上司、下屬、供應商等,又或者與須達到的標準有關,如專業成長、銷售、關係網絡、徵才等。

R資源

  • 你覺得自己未來會用上的參考事物。
  • 包含任何不屬於專案或領域的資訊。

你覺得之後會用到、但目前不屬於專案或領域的任何參考資料、筆記,都屬於這個範疇。比如在逛別人的網站時,覺得這個版型不錯或主題值得參考,就把標題或整個版面的圖檔存起來,雖然現在沒有要做網站,但你確實有這個打算。

又或者,看到「適合約會的10家店」,雖然目前還沒有對象,但也覺得這個提議對你有幫助,就存在這裡,等以後真的找到適合約會的對象,就可以拿出來參考,不然,到時在網路上找來找去,還會被演算法推一大堆不怎麼相關的資訊,不小心看個廢片又忘記原來要幹嘛。

Tiago建議你可以問自己下列4個問題:

  • 你對什麼主題感興趣
  • 研究哪些課題?
  • 你想要哪些有用的參考資訊
  • 你有哪些嗜好或熱中的事物

A檔案庫

  • 前三類而來,你不再需要主動管理的任何資料。
  • 是你「冷凍」起來的部分,日後有需要再取用。
  • 使用數位方式保存,確保隨時可取用或查詢。

這一類是從前三類而來,但沒有在運作的且不再需要的資料、檔案或筆記。Tiago將這個類別稱為「冷凍庫」,我覺得蠻貼切的,你可以把自己用不上的任何檔案、筆記或資料,放在你的數位冷凍庫裡面,並且,因為數位的特性,要用隨時可以搜尋到。

書中提到,「檔案庫」一般包括三種類型:已完成或取消的專案不再維護的責任區域(如分手、離職或搬家),和不再相關的資源(已失去興趣的嗜好或不再關切的課題)。

>>如果想知道怎麼如何管理、運用筆記,幫助你創作與研究,請參考「卡片盒筆記」系列文:「#1 創始人魯曼怎麼用Zettelkasten」、「#2 作者實踐範例與建議」、「#3 我如何用Heptabase來為這本書做讀書筆記

PARA檔案管理系統的運作方式

PARA運作方式 第二大腦 01

Tiago的PARA系統以「生產力」為目標,也就是說,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他都會建立一個專案來處理,並確保自己會去運用這個系統裡所有的資料和筆記。

每次只要開一個新專案,他就會先去所有平台的PARA資料夾上找有沒有相關資料或筆記,不管是已經完成的、未完成的,還是曾經被中斷的,只要可以利用上的,他就會在新專案裡面使用。

甚至,他還建議,建立第二大腦後,都應該先在自己的系統裡找資料,避免在網路上的爆量資料和演算法中迷失,忘記自己本來是要做什麼的。

中間產物封包

Tiago與《卡片盒筆記》的作者一樣,都不建議創作從空白開始,應該要從原本就擁有的資料開始。卡片盒筆記》的基礎單元是卡片,而《第二大腦》的基礎單元就是「中間產物封包」

「中間產物封包」也就是所有工作的小單元,每種專業在完成最終工作的過程都有各自版本的「中間步驟」,有時是創作過程中的「初稿」,有時則是還未完成的「半成品」,又或是工作流程中拆分出來的小單元,如:軟體研發上的「模組」、新創公司的各種「測試」、設計「草稿」、試聽的「DEMO」或會議筆記、客戶名單等等。

也就是說,當你每次設計新專案時,先把這些小單元組裝起來,再搜尋或建立其他資料,也不至於每次都要從零開始。

如何取用

但有時候,我們確實會忘記那些小單元散落在哪邊,連結和資料夾也不一定能夠面面俱到,因此,Tiago建議以下4種取用方式:

1.搜尋

這是數位筆記的優勢。先使用這個方法,如果真的不確定自己要找什麼,再用下列的三個方法。

2.逐一瀏覽

剛開始或許會有點籠統,但會動用大腦中負責實體環境引路的部分,而越來越明確,這個方法尤其適合查找圖表或圖像。Tiago在這邊引用了兩篇論文,來佐證人類偏好逐一瀏覽的方法。

利用數位筆記的特性,開啟多個視窗或並排視窗查找,但說實話,我們很難在一開始建立筆記時就知道會在何時派上用場,因此,Tiago認為順其自然就好,如果你想掌握這種不確定性,就可以試試下一個方法。

3.標記

面對難以預料的事,需要藉助「標記(Tag)」,也就是關鍵字的設立。

要是用資料夾來分類,難免錯失一些連結的機會,如果用關鍵字來標記,就可以用橫向的方式來建立各種筆記的連結。但Tiago不建議用關鍵字來作為主要的取用方法,要在前兩個方法都不管用,並且你想自發蒐羅、連結和綜合多組筆記時採用。

書中舉例,如果你在客服部門工作,留意到許多顧客遇到一些相同的問題,決定寫一份QA,但你不想移動筆記,就可以花一點時間用常見問題的各個關鍵字搜尋,再把能用到的筆記標為「QA」,等你確定蒐集到足夠的內容,就能用查找關鍵字的方式檢視。

不過,Tiago在附加的第11章裡提到,不建議一開始還不清楚筆記要用在哪裡時,就先設立關鍵字,必須確定自己要用在什麼地方再設關鍵字比較好。

4.藉助偶然力

這是最微妙難解,但也最強效的方法,就是鎖定幾個範圍隨意瀏覽。不過,在使用時要有一個稍微聚焦的範圍,不要只搜尋符合條件的資料夾,也要瀏覽不完全相關的專案、領域、資源等等,增加創新的可能性

Tiago在啟動一項專案時,通常會檢視PARA系統的5到6個資料夾,並且會使用圖文並茂的瀏覽模式,因為圖像可以活化大腦擅長處理視覺資料的部位。而他平常會把感興趣的筆記列精華重點,因此,在查找時只需要看之前列下的重點即可。

此外,把想法分享出去也能增進偶然力

[sibwp_form id=2]

定時維護PARA,隨時因應變化

維護PARA 第二大腦 01

這是因為筆記能不能被應用的定義一直在變動,有時一封簡訊或電話就會改變情勢,而我們的優先要務也因此處在變動狀態。

例如,你可能會把正在學習的教練技巧筆記放進「教練課」的專案資料夾,當你在職場成為經理後,你也許會把這些資料搬到「下屬」的資料夾。而後,如果你離開了這家公司,但依然對這項目感興趣,就會把相關資料夾都放進「資源」裡;反之,你對這項目完全失去興趣,就會將其放入「檔案庫」裡。

可要是某天你想將「教練」當作副業,隨時可以從「檔案庫」取出,回歸你的「專案」。

每週和每月回顧

Tiago建議在「每週回顧」時,加上一個「檢查筆記」的步驟,重新檢閱上週產生的筆記,附上言簡意賅的標題,先憑直覺決定要放在哪個PARA資料夾,但不考慮可能牽涉的一切主題,只是備存以快速完成工作。

此外,當你每個月思考目標與檢討時,也是整理PARA的好時機。除了檢討和修正目標之外,還要看看「P專案」和「A領域」內是否有需要變動的地方,再重新決定下個月執行事項的順序。

例如:Tiago和妻子原本就想養狗,但居住的地方不適合,可在換了房子後,這個項目又變得可行,於是就能把小狗的資料從「R資源」中移到「P專案」裡。

留意變動時機

雖然在固定時間檢查PARA系統,是絕對有必要的事,但Tiago也認為,平時就要留意是不是可以作變動,比如,這則筆記一開始就知道很重要,就可以先做標題、加粗重點,或改變放筆記的位置,讓筆記更容易被未來的自己看到或取用

當然,他也提醒,不要太過注意細節而耗費時間,同時建議了一些可能要變動的時機:

  • 發現有機會發揮之前的想法時。
  • 把特別有感覺的想法標記起來。
  • 修改某些筆記的標題。
  • 幫筆記搬家。
  • 是否有「中間產物封包」可以組合起來成為作品。
  • 不同筆記是否有整合的可能。
  • 把筆記分享出去,無論回饋是好是壞都有幫助。

又或者,更具體一點的例子:

  • 你決定下次休假的國家,於是把「R資源」裡「語言」資料夾的相關實用片語,搬到「P專案」。
  • 你的員工辭職了,於是你把「人才招募」資料夾從「A檔案庫」搬到「P專案」。
  • 你排了一系列工作坊的行程,便把工作坊練習清單從「A領域」搬到「P專案」裡的「工作坊」資料夾。
  • 你想買新的電腦,於是把「R資源」裡的「電腦研究」資料夾,搬到「P專案」新建立的「電腦購買」資料夾。

關於PARA系統,我的三個心得

打開「檔案管理」的新思路

讀完《卡片盒筆記》後,對於創作和學習有很多的新想法,而《第二大腦》則讓我思考,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被管理和檢索,以免花太多時間重複查找差不多的資訊。

我有一本記錄懶人食譜的紙本筆記,雖然上網查就可以找到,也記得是在哪個位置,但因為每次要煮都還要找,實在很浪費時間,乾脆記錄成文字,要煮就直接翻筆記本。在接觸PARA系統後,我開始練習,什麼都可以做筆記或收集檔案,只要是確定會用到的資訊就可以

今年,大寶要上小學,這就是值得用專案管理起來的事情。遙想當年生產時也有很多資料,如懷孕時要吃的食譜和營養素、月子中心和月嫂的資料,及待產、寶寶要用的所有物品清單,當時沒想過要記錄起來,總覺得要找就有,雖然沒錯,但是重新整合資訊也很花時間。

難怪Tiago會說PARA系統不是檔案管理系統,而是生產力系統,確實能幫忙省下不少零碎的時間。《卡片盒筆記》當然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只是書中比較強調創作、學習和研究,就沒有想到這個方向。

卡片盒筆記和第二大腦都是一種篩選機制

其實,我覺得兩者有不少共同點。這裡提其中一點,就是兩者都希望使用者可以篩選收錄來的資訊

卡片盒筆記用「雙向連結」來篩選,如果這個資訊和你原本的筆記群完全沒有關係,最好重新考慮是否收錄;「第二大腦」則用「是否能用到」來篩選,如果是你現在用不到、未來也不會用到的,再好的資訊也沒有收錄的必要。

Tiago甚至在「CODE筆記流程」裡強調,用開放性答案的難題來篩選哪些資訊是有幫助的。你可以想想,什麼是從小到大都很著迷的領域,挑選的難題也必須不只一個答案,像是「如何克服承擔責任的恐懼」、「如何養成小習慣」、「如何避免冒牌者症候群」等,數目不限,但一定要是切身關心的

行動才是整個系統的核心

對PARA系統來說,「P專案」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可以說是整個系統的引擎,帶動所有的資料一起運作,讓知識能學以致用。

因此,Tiago在書裡非常強調「筆記的可操作性」,當一則筆記能夠被利用到,才是資訊真正產生意義的時候,他說:「我們做筆記的用意是朝各項目標推進,不是要精通做筆記這件事。」

也就是說,這整個系統由「P專案」提供源源不絕的資料和想法,並產生「中間產物封包」,以充實「A領域」、「R資源」和「A檔案庫」,我以前就經常拿做過的會議簡報或版面改一改,就能用。

甚至,Tiago覺得連個人反思的日誌記錄、我的最愛網頁書籤或不被採納的構想,都可以是重新開始專案的基礎

至於Tiago如何運用CODE做筆記的流程和眉角,就到下一篇文章再談囉!

選擇你喜歡的平台購買《第二大腦》

這本書是我自己要看的,不是合作書喔,如果想了解更多內容,推薦直接看原書,有很多運用系統的眉角。用我的網址購書,我會拿到一點點佣金來維護網站和買書。

Share this post

「閱讀很重要,但生活也是。」相信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也是閱讀的一部份,目前的身分是文字工作者二度就業中。有任何合作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