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關於《卡片盒筆記》的第二篇讀書筆記,由於這本書的讀書心得已經非常多,就不贅述作者Sönke Ahrens和卡片盒筆記的大概介紹了,會著墨在作者如何應用及使用建議上。
對於這本書的理解,我將讀書筆記分為兩篇,分別是「《卡片盒筆記》系列#1 創始人魯曼怎麼用Zettelkasten?」(以書中敘述為主)與「作者實踐範例與建議」,最後還會分享一篇「我如何用Heptabase來為這本書做讀書筆記」。
這篇文章則會分成三個部份:「Sönke Ahrens如何實踐卡片盒筆記」、「對卡片盒筆記的使用建議」、「他認為的常犯錯誤」及我的讀後心得。
>>相關主題的上一篇文章:《卡片盒筆記》系列#1 創始人魯曼怎麼用Zettelkasten?
本文目錄
Sönke Ahrens如何實踐卡片盒筆記?
作者Sönke Ahrens對「卡片盒筆記」的見解是:「卡片盒筆記的目的不是為了收集,或回頭找到特定的筆記,而是要讓你看見有關連的事實,並讓各種想法交會融合,以產生真正的見解。」也因此,他也強調卡片的數量不重要,重要的是連結。
以下是Sönke Ahrens用卡片盒筆記寫研究報告的步驟:
- 隨時記錄「靈感」:無論是紙筆或數位都可以,用一個地方暫放你的靈感,不必花太多心思去寫,之後再慢慢分類整理。
- 建立「參考資料系統」:記下要記住的或未來可以用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寫得精簡,如果需要引用原文,就嚴格篩選,不要照抄,以不扭曲原意的方式換句話說,這些資料跟書目資料放在一起,成為你的參考資料系統。
- 建立「永久筆記」:每天瀏覽「靈感」和「參考資料(文獻筆記)」,思考有哪些部分是與你研究主題能產生連結的。
- 寫作前置作業:等想法累積得夠多,檢視筆記間的連結,從「筆記群」中找出相關主題,做大綱,檢查是否需要讀別的資料或做另外的筆記以補充。
- 開始寫作:把筆記組合為草稿,但不要直接照抄,而要「轉譯為前後連貫的內容」,建立你自己的觀點,最後檢查漏洞,加以填補或直接改變論點。
- 寫作完畢:修訂與校對後,展開下一個寫作計畫。
Sönke Ahrens對卡片盒筆記的使用建議
「靈感收集」
Sönke Ahrens認為,不論使用什麼工具,必須隨時隨地都方便記載,並且使用時不該還要先經過思考、費神或經過好幾個步驟才能記下來,最好方便事後查找。這時記下的內容不會永久儲存,很快就要刪除或扔掉,這只是提醒你有過這個想法,而非記載這個想法本身。
此外,在閱讀時,想了解某個內容又不想被打斷,就把句子劃起來,或在旁邊寫些簡短的心得,但必須確定自己在一兩天後會回頭檢視才有用。
「文獻筆記」
透過不斷閱讀更多東西,可以挑戰或強化自己的論點,再根據學到的新東西,改變或發展你個人的論述,因此,「文獻筆記」絕對是重要的。
文獻筆記可能很廣泛,端看內容跟我們的需求為何,另外,也取決於我們能否簡潔且完整記錄、文本的複雜程度及理解的困難程度。因此,較難的內容當然要有比較詳盡的筆記,而比較簡單的內容則可能記下幾個關鍵字即可。
最後,文獻筆記因為只有記錄片段,需要和「書目管理系統」作參照,書中是建議使用Zotero這個書目管理系統,你也可以使用自己覺得方便的方式來處理。
「永久筆記」
在寫永久筆記時,要當作寫給別人看,載明來源、參考資料,內容務求準確、清楚和簡潔。並想想看這些筆記是互相矛盾,還是可以修正、支持或加入這些既有的筆記裡呢?可以結合這些想法產出新東西嗎?有發現其他的論點或矛盾之處嗎?有任何新的問題產生嗎?
此外,如果看不懂過去的筆記,或看起來很無趣,就要注意──如果是看不懂,代表早已忘了這個筆記想提醒你什麼;如果是覺得無趣,那你就是忘了這條筆記的相關脈絡。
關鍵字的設定
在設定關鍵字時,應該著眼於目前正在研究或有興趣的主題,絕不能只看單一筆記,並且不要交由程式自動化處理,好的關鍵字通常不會是筆記裡顯而易見的詞語。因此,設定關鍵字是思考過程中非常關鍵的部分,要更深入探討筆記內容,並連結更多筆記。
我認為,這代表每份資料在每個人的筆記裡面會有不同意義,比如,一份社會的觀察報告若提到「女權的更迭」,對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學家乃至於教育學家來說,都會有各自解讀的角度。
卡片盒筆記的常犯錯誤
如果你發現筆記收集越多,卻沒有幫到自己,就是系統的建構方式出了問題。情況應該要反過來,也就是學到、收集到的資料越多,筆記就變得更有助益,更多的想法結合起來,又產生新的想法。
因此,如果你的筆記越多,產出卻越少,那在使用卡片盒筆記時,可能是犯了以下的3種錯誤:
- 記了太多永久筆記,還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導致無法產生群聚效應,也無助於發現、連結或重新安排想法。
- 只收集跟特定專案計畫相關的筆記:如果每次都要重新開始,發現的其他想法便無法延續,可要是每當看到一個新想法就開一個新資料夾,很快就會有一大堆負荷不了的未完成計畫。
- 把所有筆記都當成臨時的靈感筆記,這樣筆記只會越來越多,你不知道哪個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sibwp_form id=2]
《卡片盒筆記》的讀後心得
忘掉靈感、文獻與永久的分類
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我認為卡片盒筆記分為「暫存、專案、永久」等三大類就好了,「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只是不同的來源而已,這些內容只有一部分會與我們現有的筆記產生連結,進而刺激我們產生新的想法。
我現在會把每本讀書筆記當做不同的專案來處理,至於會不會進「永久筆記」,之後再看看是否有新的想法,甚至我認為部落格和IG都可以當作我的永久筆記,有事沒事瀏覽一下,也會刺激我產生新的靈感。
作者把書當論文來寫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的中文書名沒有很符合「卡片盒筆記」這個名稱,而是和原文書名「How to take smart notes」比較搭,整本書真正講到卡片盒筆記系統的論述比較少,更多的是在強調「打造好的筆記系統的重要性」及「連結對筆記系統來說有多重要」這兩點。
敘述倒沒有像博客來書評裡說的那麼糟糕,只是,我讀到第三部分時常常在走神,因為裡面有許多論述在前面已經出現得差不多了。可是,以其他商業書來說,最後部分應該要進入實作階段了啊!
不要先分類,先設關鍵字
不過,作者對於「關鍵字的設定」還是非常有用的,因為這個筆記系統的模式是「由下而上」,有點像是東抽一點資料、西抽一點想法,全部堆在地上,而且臨時拿來的東西如果用不到,還要先丟掉,不然會更亂,最後才整理成堆。
因此,我雖然使用子彈筆記,可也認為卡片盒筆記系統最好是數位化,並用自己設的關鍵字來集結成「筆記群」,最後才瀏覽哪些主題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
下一篇就會進入實作階段啦!我覺得很多軟體都可以用來組合成個人的知識管理系統,端看自己的需求,我是使用Heptabase。但說實話,用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實際去做,再作調整。
>>下一篇是關於應用Heptabase寫讀書筆記的實例分享(傳送連結)
選擇你喜歡的平台購買《卡片盒筆記》
這本書是我自己要看的,不是合作書喔,如果想了解更多內容,推薦直接看原書。用我的網址購書,我會拿到一點點佣金來維護網站和買書。
敲碗第三篇Hepta的文章哈哈!
抱歉我發現已經有了,因為沒有出現在最下面的Related Post 🙂
很開心有你的反饋!一起使用Heptabase筆記軟體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