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談到《打造第二大腦》的CODE筆記法和PARA系統。
除了筆記法和管理檔案之外,Tiago還在附加章節提到對「關鍵字」的看法及運用方式,也另外贈送有關打造「第二大腦」的工作坊重播影片,但因為這些是購書才有的優惠,我只會在這篇內文略談一下,有興趣的話,建議還是看原書比較好喔!
關於這系列的上兩篇文章分別為:打造你的人生管理系統《打造第二大腦》(介紹PARA)、解決資訊爆炸的CODE筆記法《打造第二大腦》。
本文目錄
12個行動步驟建立第二大腦
這12個行動步驟其實附在《打造第二大腦》的最後一章,我認為就是把前面的內容擬成行動清單,建議剛開始的新手可以按照這個順序去進行,步驟如下:
- 決定你要獲取的資訊(參考本系列第二篇文章)
- 選擇適合你的筆記軟體。
- 選擇一種內容獲取工具。
- 根據PARA系統把檔案分類(參考本系列第一篇文章)
- 找出你最喜歡的12道難題:我在第一篇文章的結尾有略提這個部分,Tiago是參考物理學家費曼的12道難題,但不需要真的想出12個難題,只要是你個人一直以來想弄清楚的問題就行,而且答案必須有許多可能性,如「如何使孩子自發向學」、「如何讓自己集中注意力」,或「如何在永續經營的前提下使企業獲利」等。
- 自動取得電子書的筆記重點:如果經常用電子書的方式閱讀,就可以考慮使用相關的筆記軟體,或匯出電子書的筆記到筆記軟體,這部分等介紹軟體時詳談。
- 練習做內容的摘要筆記:Tiago在影片中是用物理治療師寄來的email示範,裡面包含建議他要做什麼動作練習、飲食、注意要點等等,他把內容分段、列成要點,讓未來的自己方便查閱。
- 練習使用中間產物封包:在影片中,Tiago讓參加者找找電子郵件或專案裡的檔案,看有沒有能夠成為中間產物封包的內容,比如會議記錄、企劃草案,甚至是電子郵件都可以。
- 在一個可達成的目標上快速取得進展:選一個容易達成目標的專案,運用「構想列島」、「海明威橋」、「縮減規模」等技巧,看是否能只用第二大腦的資料就成功產出結果。
- 規劃每周回顧的時間:
- 養成回顧的習慣,可以先從清空電子郵件的收件匣開始做,看有沒有可以成為筆記的資料。
- 該週產生的筆記按照直覺分類,有共鳴的地方則按累進式摘要技巧整理。
- 安排下週的優先要務。
- 評估做筆記的熟練程度:書裡提供了官方網站的小測驗(傳送連結)
- 如果你介意填寫mail的話,這測驗也可以不做。
- 參加個人知識管理社群:這邊就沒有指定,但在影片中主要是強調參與社群和分享的重要性。
>>這裡推薦兩篇fortelabs.com的延伸閱讀文章:打造自由工作者的收入組合、執行「卡片盒筆記」的10個原則。
如何下關鍵字?(#Tag)
Tiago認為,若不清楚存起來的筆記要做什麼用途,就先下關鍵字,反而沒有意義,而且還浪費時間和精力。
比如,存了有關「城市規劃」的筆記時,直接下了「設計」、「建築」、「公共交通」、「社區安全」、「地方政治」等等關鍵字,看起來好像面面俱到,但真正要用到這則筆記時,可能還是靠「搜尋」找到的。
他覺得,應該把下關鍵字的時間和精神拿來推進項目,也就是提高生產力,達成目標。而《卡片盒筆記》作者也說過,「在設定關鍵字時,應該著眼於目前正在研究或有興趣的主題。」因此,他提出下列三種方法,讓你思考如何根據「可操作性」來下關鍵字:
- 我的筆記將如何使用?創建個性化的標籤以滿足你可能的使用情況。(未來)
- 我的筆記目前如何使用?使用標籤來追蹤筆記的當前進度。(現在)
- 筆記曾經如何被我使用?先不要下關鍵字,只在執行專案時才加標籤(過去)
這些方法可以依照筆記的狀態來併用,例如:
- 使用的目的:論文引用[Source]、審判中的證據[Evidence],或簡報[Slides]。
- 專案項目的用途:[會議紀錄]、[行程]、[預算]、[決策]、[行動]、[想法]或[目標]。
- 工作流程的當前階段:[已規劃]、[正在進行]、[等待批准]、[已審查]。
- 在不移動資料的情況下,用另一個角度來標示筆記:如我在第一篇文章提到的QA。
[sibwp_form id=2]
Tiago使用的軟體有哪些?
在《打造第二大腦》裡,他推薦了7種獲取資訊的軟體,如:電子書應用程式、「稍後閱讀」應用程式、數位筆記軟體、社群媒體(用來輸出儲存內容)、網頁截圖應用程式、語音檔轉文字軟體或其他整合服務與外掛程式。
至於Tiago本身使用的主力筆記軟體是Evernote,同時可以達成獲取筆記、網頁截圖等功能,他說自己選擇這個軟體是因為偏好中型的公司,加上Evernote「獲取筆記」的部分確實做得很好,還能把電子郵件寄到裡面等有空再看。
但他同時也有使用notion、obsidian等筆記軟體,當有人在工作坊問他:「是不是可以只使用一種軟體就好?」他的回答是:「我們當然會希望只用一種軟體就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上,根據這幾年的發展,我發現軟體有越來越分眾、深入專業的趨勢,因此,我們未來很有可能會使用多種不同的軟體來滿足不同的需求。」
你覺得呢?
下面列出Tiago使用的軟體:
- 電子書應用程式:Kindle(閱讀器)、Readwise(付費的螢光筆筆記軟體)。
- 「稍後閱讀」應用程式:Instapaper(用IFTTT串接自動流程)、Pocket。
- 數位筆記軟體:Evernote(付費)、notion、obsidian、MindNode。
- 語音筆記軟體:Otter.ai(不支援中文)。
- 平板繪圖軟體:Procreate。
- Pocast記錄軟體:Airr(記錄想記下的時間點)。
- 基本筆記軟體:蘋果手機的備忘錄、google keep。
你可能會納悶,他用這麼多軟體,筆記不會遺失嗎?但他有一套串接的方法,比如用evernote的設定流程自動收集從電子書、稍後閱讀、語音筆記、心智圖和繪圖軟體等的記錄,另外還用Readwise收集電子書、社群媒體、稍後閱讀、手機和影片等內容的筆記。
影片中沒有仔細介紹這些軟體要怎麼設定,但我想,主力是在Evernote和Readwise上,只要設定自動流程,到時在一兩個軟體上檢視收集來的資料和筆記就好了。
此外,他不建議買太多軟體,不是說收費不好,而是盡量不要花太多錢在建構「第二大腦」上。不過,我真的被燒到Readwise了,如果以後買了電子書閱讀器,一定會考量能和Readwise串接的那種,說不定記筆記會更方便。
>>補充Tiago在官網上推薦的數位軟體,他們團隊使用的專案管理軟體是Clickup(因為他們是投資者)。不過,我不覺得一個人可以使用這麼多軟體,大部分應該只是推薦使用而已。
談談我目前使用的軟體和網路服務
在看這本書時,一邊看一邊試,最後,我把「稍後閱讀」軟體加入筆記序列當中。
如果在網上瀏覽到不錯的文章,以前都傻乎乎的看完或存在書籤裡,現在只需要用chrome外掛點一下,就直接進到instapaper裡面,等有空再看,也比較不會在網路上的爆炸資訊中迷路。
以下是我目前使用的軟體和網路服務:
- Heptabase:用來記錄筆記、創作。
- Apple的備忘錄:用來記錄臨時的想法、整理pocast重點。
- Instapaper:有免費方案的稍後閱讀軟體,我很喜歡乾淨的介面,有3種方式可以存取網頁文章(儲存方式/chrome外掛/有手機APP)。
- workona:把分頁分組的外掛軟體。如果你跟我一樣每次都開一大堆分頁又不想關掉,那這個外掛可以拯救你。
- Mega(雲端硬碟):
- 「R資源」和「A檔案庫」存在雲端硬碟。
- 若「A領域」有比較大的照片和影片也上傳,在筆記軟體放連結連過去。
- 選擇理由:介面簡潔、使用直觀,免費就有20GB,市占率高。(付費方案)
>>上述的「R資源」和「A檔案庫」是以「PARA檔案管理法」的概念來分類的,請參考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打造你的人生管理系統《打造第二大腦》。
結語與補充
最後,向你補充《打造第二大腦》中「獲取」筆記的檔案匣概念(inbox),也就是從不同來源蒐集筆記時,盡量透過串接或手動輸入等各種方式,流入同一個inbox。
當然,你可以有好多個inbox,但為了避免重覆存取或花太多時間在找筆記,建議inbox越少越好,如Tiago只需要在Evernote和Readwise上整理筆記,有時間的話,才會去Instapaper看文章。
至於我自己,平時盡量把資料和筆記都放在Heptabase,整理時才去查看手機的備忘錄,比較不能工作的分心時間反而會查看Instapaper上的文章。
你呢?你都是用什麼方式來整理和組織資料、筆記的?留言和我分享吧!
>>延伸閱讀:2023年我使用的10個數位工具
選擇你喜歡的平台購買《打造第二大腦》
這本書是我自己要看的,不是合作書喔,如果想了解更多內容,推薦直接看原書,有很多運用系統的眉角。用我的網址購書,我會拿到一點點佣金來維護網站和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