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哈佛教授教你擺脫無意識偏見和隱微歧視《隱性優勢》

image

你有遇過任何因偏見或歧視而發生的不公之事嗎?

台裔哈佛商學院教授黃樂仁有,而且從小到大都有這樣的經歷,包括她的父母。

某次,Y Combinator 共同創辦人保羅‧葛拉罕 (Paul Graham) 說的一句話引起軒然大波,他說:「有種特質實在是不良指標,那就是外國口音很重的 CEO。連不聰明的人都知道,英語流利就會成功,如果這些人改不掉濃厚口音,他們大概腦袋不太清楚。」

因此,她很好奇人們是否真的會受到口音影響、影響又有多大?先是找來兩組人,一組有口音,另一組沒有,以隨機分配的方式讓這兩組人傳遞同一則訊息,結果發現受試者理解的內容沒有區別,即便回顧訊息中的事實和細節,受試者收集到的資訊也沒有半點差別。

把研究對象換成創業者後,同樣發現無論有無口音,溝通能力都是相同的,但有口音的創業者在影響他人的能力項目(如溝通力、影響力、合作力等)得分較低,而投資人都同意這些項目對創業者來說是重要的關鍵指標,獲得創業資金的可能性也要低得多。

在台灣,或許大家的膚色、口音都差不多,但隱微歧視 (Microaggression) 和無意識偏見總是無所不在,比如胖的人如何如何、女生如何如何或男生如何如何等等。

這本《隱性優勢》就是以黃樂仁教授本身的研究為主,說明藉此開發出的 EDGE 框架是什麼,讓每個人都可以順應不同情勢,扭轉他人對自己的定見,把弱點轉成優點。

針對本書內容,我會介紹什麼是 EDGE 框架、如何應用框架、思考「為什麼做自己是個危險的提議」和我個人對這本書的心得。

擺脫偏見與歧視的 EDGE 框架

以上述的研究為例,如果發現自己的口音有問題,一般的想法可能是「那我努力改善口音的問題」就好,但其實,有更有效率的方式。

在黃樂仁教授的研究中,有一位求職者直接在面試時說:「我知道我看起來沒辦法強而有力地溝通,但我要說一個故事,是某次我為團隊爭取資源…」後來,他獲得的評分甚至高於沒有口音的人。

在處理特定偏見的時候,以溫和的方式來引導,比起激烈回應(類似「你以為我不會開車嗎」這種話)是較具建設性的做法。心理學家亞歷山大‧佐普 (Alexander Czopp)、瑪歌‧蒙特斯 (Margo Monteith)和愛美‧馬克 (Aimee Mark)發現,對抗不僅會讓被對抗者提高敵意,對抗者也會對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研究連結)。

如果你能辨識別人是怎麼看自己的,就可以掌握自身故事的脈絡,適當引導對方,讓對方看見你希望他們看到的自己──這就是黃樂仁教授開發 EDGE 框架的意義所在。

雖說是 EDGE,可實際上主要是前 3 個步驟起作用,分別是:

  1. Enrich 提升價值:提升價值並不是指增加自身價值,而是了解自己的優勢、弱勢、故事和經歷有什麼,這些構成「基本特色」。
  2. Delight 製造喜悅:一開始就讓人卸下心防,願意花時間認識你和你的故事,並判斷情勢,決定自己該展現出哪一個面向的價值。
  3. Guide 導引定見:在對話和互動中,將話題引導到你想講的重點,扭轉對方對自己的偏見,展現此次想表現的價值。

當你完成上述步驟時,努力才會是「有效努力 Effort」。

最好的例子是,黃樂仁教授曾經為了討論太空民營化的商機,約到馬斯克一個小時的會面機會,會前,她研究了所有他曾創業過的公司、現在經營的公司、理念和論文,甚至是他的人際關係,為了更順利,還帶了一個小禮物要送給馬斯克。

豈料,她才見到馬斯克 30 秒,對方就說「滾出我的辦公室」,差點連話都談不上。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用適當的方法消除偏見,是很重要的事。(下面會說明她是怎麼應對的)

Enrich 提升價值

提升價值最重要的是,同時了解自己的優點和弱點,而且,不要意圖隱藏弱點,接受它,才會看清有利的競爭範圍在哪裡。

身為教創業的教授,黃樂仁常遇到學生帶著創業構想來找她,不管什麼構想,許多人都會以「我有超棒的點子」開頭,並在結尾時問:「請問您能幫我找到執行計畫的技術人員嗎?」每當她聽到創業者尋找人才,補強自己不具備、但對新事業非常關鍵的技術,就會想:「這些人忽略了自己的基本特色。」這就像有人說「我有個超吸引人的小說構想,就缺個作家把它寫出來」一樣。

她認為,創業者應該認清自己該鍛鍊創業所需的關鍵能力,如果想法裡最棒的部分得靠自己不精通的東西才能完成,連速成課都上不了,那這點子就不適合你。

那麼,如何找出自己的「基本特色」?這裡用巴菲特的「能力圈」來解釋:

隱性優勢-巴菲特能力圈

「基本特色」就像每個人做菜時常用的基礎食材,如有的人一定要灑胡椒,讓你看起來就和別人不一樣。具體來說,「基本特色」包含自己的優點、弱點、成長背景和經歷(成功或失敗),盤點好這些,才能在該用的時候用上。

找到「基本特色」之後,你可以有兩種選擇:

  • 擁抱自己的弱點,凸顯優勢(在引導定見會有實際例子)。
  • 配合情境,演出對方想要的那一套(前提是你演得出來)。

Delight 製造喜悅

這裡談的「喜悅」並不只是令人感到滿足或開心,不僅要「幽默」,更重要的是「驚喜」,意料之外能讓人暫時停頓,把注意力轉向,這時候你才有機會切入

比如,黃樂仁教授被馬斯克趕出辦公室的那一瞬,她緊張得笑了幾聲,馬斯克愣住,居然也跟著笑了幾聲,黃樂仁教授注意到馬斯克在看她手上的禮物,意識到對方誤會了,便說:「你以為我是來提案的創業者嗎?」這真的出乎馬斯克的意料之外了,他反問:「不是嗎?」她立刻說:「不是,我們沒有要你的錢……你很有錢嗎?」馬斯克哈哈大笑,消除誤會,他們終於可以開始談話了。

所以,「製造喜悅」並不是討好,而是給自己「創造機會」,但必須是在不讓人反感的前提之下進行,那些太過冒犯(會生氣)、太容易預期(會無聊)的方式,都無法「製造喜悅」。

「製造喜悅」有幾個要點:

  • 找出會讓你感到「喜悅」的人事物,測試你認為令人驚豔的方法,並要有意識地辨識它們讓人眼神一亮的原因,利用這個做法增進自己對「喜悅」的敏感度。
  • 備著一些「製造喜悅」的腳本,進入對自己不利的情境時使用。
  • 驚喜來自於臨機應變,不要過度準備,會看起來太生硬。
  • 要真誠,讓人感到不真誠會失去信任感。

Guide 導引定見

我們認同自己的部分,通常會跟別人認知我們的部分有差異。黃樂仁教授對此的建議是不要讓別人的看法來定義我們是誰、有什麼價值,但這並不代表要忽略別人的看法,因為,無論我們有什麼樣的價值,都需要和這個社會連結、互動,才會起作用。

而「引導定見」指的是理解別人可能有的偏見,引導別人重新認識我們的方法。

在例子中,有一位出身貧民窟的黑人女性,耶魯大學畢業後,在史丹佛大學念 MBA,後來成立非營利科技組織,想給予有色人種青年治療心理創傷的機會。

每當看到同學輕鬆拿到資金,她就會覺得自己過得特別辛苦,不是「等妳得到更多獎學金再回來,顯示妳是有實力的競爭者」,就是「先試點,得到更多數據,展現更多的可信度」,可即便她成功試點三處,成功證明商業模式可行,仍然得到「無法投資」的回覆。

之後,在研討會上看到這些投資者講述提供有色人種資金的平權信念,她就會有種脫離現實的感覺,但她意識到,自己的優勢就是在和貧民區學生溝通的同時,也能和這些出資者談影展和音樂節。這些投資者不懂市中心的有色人種為什麼會有心理創傷,她要做的事情是建立橋樑。

因此,她再也不試圖證明自己是少數高學歷族裔女性,而是開始用電話和投資者進行初步互動,先以自身學識和教育優勢和其建立連結,再背著耶魯標誌背包去和他們會談。一旦她願意攤開自身經歷的所有面向,和投資者談論她曾受憂鬱症和心理健康所苦等敏感話題,就能引導投資者對這個事業有不同層次的理解。

這也是為什麼「基本特色」包含優點、弱點、成長背景和經歷。並且,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在和父母相處的時候是一個面向,和朋友相處時又是另一個面向,我們可以選擇在當下情境表現出哪個面向。書中有個很好的比喻:「每個人都是一顆鑽石,只要轉對切面,就能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綻放出光芒。」

「做自己」為什麼是個危險的提議?

「做自己」這個建議是很好的,卻說明得不夠詳細,如果不了解「做自己」的細微關鍵,可能非常危險,因為「做自己」其實是一件複雜的事。

當聽到「做自己」這個建議時,我們通常會先想到自己的擅長之處,比如「我擅長網球」或「我會彈鋼琴」之類的技能,但有些人就比較難描述自己擅長什麼,像黃樂仁教授頂多說自己「數學很好」。

在心理學裡,「自我意識」被定義成反思與認識自我價值觀、熱情、渴望,以及和環境互動的能力,白話一點講,就是知道自己是誰、重視什麼、天生擅長什麼。

黃樂仁教授認為,現代人過度放大「自我」的作用,甚至用流行小測驗或人格測驗來過度簡化自我,這種測驗會讓人有種「自我」獨立於外在事物的錯覺。可是,人格是流動的,我們會視情境調適出不同的自己,若忽略情境對性格的影響,就會限制自己根據當下情境找出或發展優勢的能力。

自我意識就像鑽石一樣,不同角度會閃耀不同的光彩,有時光線只從某個角度照射,有時甚至同時照射多個切面,培養自己的優勢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各個切面,知道如何在注視你的人眼中閃耀光芒

「做自己」這個建議反而會限制我們,讓我們無法真的做自己,畢竟自我不只有一個版本,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先天不足,這就是引導為何如此重要,想避免別人對自己亂下標籤,就要引導別人用歡欣的態度認識自己的特別之處。

延伸閱讀:想了解我們如何根據環境調適自己的性格,參考這本《探索人格潛能》的讀書筆記

我的個人心得

這本書不會有太多的「步驟」,主要的目的是用來引發個人思考,所以,會有許多真實的案例,比如前面提到的「與馬斯克的會面」、「有口音的創業者如何展現優勢」和「有色人種女性如何擁抱劣勢」等等有意思的小故事。

尤其,如果你是一個對創業感興趣的人,作者是在華頓商學院、哈佛商學院教授創業課程的教授,有較多的案例會跟新創事業有關,蠻值得花時間翻一翻,了解一下突破先天條件限制的可能性有哪些,並讓這些內容帶給你無限的勇氣。

我們都花太多時間去「克服弱點」,或者否認自己的劣勢條件,但其實,不管是優點、弱點、貧窮或富有、成功或失敗,都造就了今日的我們。展現出不同面向,有助於別人真正的認識我們,而不是用標籤來定義我們。

不過,我們需要理解的是,用標籤定義別人是很正常的事,不需要花時間去解釋或對抗,只要短暫帶過就好了,畢竟我們也會對別人隨意下標籤。

隱性優勢》作者在就學時不斷受到老師的偏見影響,父母也因自身的口音而在職場升遷無望,不僅如此,她的學生也有許多相關經歷,但這些都豐富了她寫這本書的內容,讓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工具書,而是幫助我們重新定義生活中遇到的偏見和歧視

我曾聽某個YTr說過,他認為每個人都很普通,沒有人是獨特的,但這本書告訴我,每個個體確實都是獨特的,只是忽略跟外部作互動的重要性,缺乏綻放光芒的機會而已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結尾的你,能在各種情境下都綻放出獨屬自己的光芒。

延伸閱讀:
外向跟內向是天生的,但並非不能改變《探索人格潛能》
重新解析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顛峰心態》
50 本心理學經典入門導覽《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精選 16 本

26
你一個月讀幾本書呢?

這是一個小小調查,你可以在最後一欄留下別的意見喔~

other answer noteIf 'Other' is filled, checked answers are ignored.

You will be redirected

Share this post

「閱讀很重要,但生活也是。」相信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也是閱讀的一部份,目前的身分是文字工作者二度就業中。有任何合作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