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搞不好膝蓋真的在幫我們思考?《在大腦外思考》

image 2
圖片來源:樂天書城

綜觀論文和書籍,我們都在追求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大腦思考,並想辦法輸出,把思考的價值最大化,孰不知,人類思考的方式並非單單靠一顆大腦,而是利用身體、工具、空間環境和人際關係來和腦袋協作

第三次工業革命後,產生了大量的知識工作者,每天一上班就是坐在辦公桌前,對著一個螢幕,絞盡腦汁地思考,或想方設法把手機藏起來,不讓自己看到,以避免社交媒體或聲音的干擾。我們甚至認為,只要能夠營造不被打擾的環境,大腦就能夠進行深度思考。

這是《深度工作力》的概念,是為了避免有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奪走,基本上我也認同。

不過,《在大腦外思考》這本書提出另外一層看法,作者Annie Murphy Paul身為20多年資歷的科學記者,她自從發現體感認知、情境認知及共同思考等三個領域的研究後,就想將三者的研究總結,證明「思考時,我們的聰明才智其實來自大腦之外」。

在此之前,所有研究大腦思考的書或論文,大部分都侷限在「用大腦思考」的領域裡,但透過這本書,我確實更加理解人類是如何「透過這個世界來思考的」,打個比方,你會用散步、製作模型、寫作、空間應用的方式來激發靈感和理解抽象事物,這就是「擴展心智」的概念。

這篇文章會談談「什麼是擴展心智」、這本書「應用擴展心智的三個領域」、我的想法「輸出也能擴展心智,幫助思考」,及討論「人工智慧如何幫助思考」。

什麼是「擴展心智」(Extended Mind)?

在大腦外思考

《在大腦外思考》的原文書名是「Extended Mind」,也就是「擴展心智」,指的是,利用大腦以外的資源來思考

這個概念是1998年由英國哲學家Andy Clark和澳洲哲學家David Chalmers共同提出,他們同時也是認知科學家,認為所謂的思考並不侷限在大腦之內,大腦之外有許多元素可以「擴展」我們的心智,光靠大腦是無法思考的。兩人主要分析的重點則放在「科技如何擴展心智」。

很可惜,當年人們還不那麼依賴網際網路,因此這篇論文根本不受重視,直到2007年蘋果推出第一支智慧型手機,這篇論文才開始得到重視,並成為近十年來引用最多次的哲學論文。

現代人最常做的「擴展心智」方式,就是把想法卸載,寫在紙上、記在電腦或手機裡,再用另一個角度觀察這些資訊、重複記憶、產生新構想,或協助我們更好理解,例如:記憶閃卡、用計算機算帳、行事曆安排行程等,都是「擴展心智」的具體經驗。

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擴展心智」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正夯的人工智慧正是為了要協助人類做更多更重要、深入的思考,才被發明出來的。

除了利用機器和工具輔助,我們也可以利用身體、感官、空間、團體、他人一起思考,甚至,在不久的未來,還要思考如何和人工智慧協作,才能更省時省力。

應用「擴展心智」的三個領域

我會注意到這本書,是《打造第二大腦》作者在書裡推薦的,後來,又看到《點子都是偷來的》作者也在推文上推薦(如上圖),才提高了興趣。

Annie從身體、環境和人際這三個方式切入,來解釋我們如何應用「擴展心智」,但其實,我們早就熟知「擴展心智」的運作,如散步激發靈感、把資訊記在手機上、記憶宮殿法、模仿他人動作等等,只是我們不知道這是所謂的「擴展心智」而已。

用身體來思考

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是用大腦思考、判斷和決策的,但事實上,身體的感知會先於思考,而且,坐著不動思考並不能想到更好的點子,動起來才會。

並且,手勢可以幫我們思考得更具體,書中提到,手勢的表達甚至比大腦還快,如我們在描述一個尚未清晰的概念時,會用手勢來表達空間和具體形狀

書中提到《美國生物教師》期刊一個很有趣的教育實驗:生物學教授錢尼奇在課堂上讓學生扮演染色體人,分為顯性和隱性,讓配對的學生跳華爾滋,沒有配對的則到「紡錘體」。配對的學生一邊尷尬的笑,一邊跳著怪異的舞蹈,接著分開,前往「紡錘體」兩端,最後紡錘體瓦解,染色體解開。雖然有點奇怪,但他們卻很快就能理解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是怎麼運作的。

感知感受並理解身體發出的訊號,能做出更好的判斷。
動作休息時間運動和散步,可以提升心智能力,或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理解抽象概念。
手勢有些抽象的概念可以利用手勢理解,降低認知負荷,增強記憶

>>關於理解身體的訊號,是指「內感受」,在《打造第二大腦》中有提到一個紙牌實驗,實驗者感覺到不對勁時,身體會釋放一些訊號,如流手汗、豎汗毛、心跳加快等,該實驗的結論是,如果對內感受敏感的話,較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用空間來思考

你知道什麼是「記憶宮殿法」嗎?這是世界頂尖的記憶高手都在用的記憶方法,也稱作「位置記憶法」,由古希臘人發明,原理是把要記的東西和熟悉的場所作連結,如童年時期的家或現在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幫你把已知資訊與新資訊作連結,長期融入記憶

不過,這個方法能奏效,是因為大腦擅長實體空間的記憶,也是心智圖、資料圖這類方法可以協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的緣由。

甚至,若能把所有想法和需要的資料放在一個非常大的空間或面積,更能幫助我們思考,就像湯姆‧克魯斯在《關鍵報告》中做的,在空氣中點一點,把浮現的資料圖表移來移去,用位置和空間來輔助大腦連結思考。

image 3
圖片來源:Tech.eu
自然環境在大自然散步和運動,可以幫助大腦進入神遊狀態,激發更多靈感。
人造環境在辦公空間置放個人物品,可以提升工作動力和生產力。
空間記憶除了記憶宮殿法,還可以用心智圖、草圖、圖表等方式創造心智空間。

和人一起思考

事實上,我們從嬰兒時期開始,就藉由互動、模仿他人動作來學習,而且,這樣的模仿與動物不同,例如,有個研究是成人先示範用無關的步驟碰一個盒子,再撬開盒子,拿出裡面的點心,黑猩猩和狗會跳過多餘的步驟,直接撬盒子拿點心,但兒童會照著模仿每一個步驟。

人類之所以會「過度模仿」,是基於「先模仿,再理解」的原理,或許某些步驟有存在的必要,只是初學時不能理解而已,因此,機器人學家正在研究嬰兒如何觀察與學習成人。

而且,人類擅於模仿也是因為擁有的是「社會型」大腦,因此,如果利用社會互動的模式來思考,如教導別人、和人辯論等等,成效絕對比單獨學習好上許多。

專家模仿專家、仿造範本或其他領域的可行方式學習,專家也要同理初學者的困難來拆解步驟。
同儕社會互動可以強化思考,如辯論、教導或經驗分享
團體透過團體分工的方式,每人負責一部份的思考。一起訓練、用餐和學習也有成效。

[sibwp_form id=2]

輸出也能「擴展心智」,幫助思考

這是我最近收集到的一些資料,討論「說」跟「寫」對思考的幫助,這兩種形式都可以幫助卸載過多的資訊,減輕大腦的認知負擔,讓大腦有更多餘裕去作深度的思考。

用寫作來思考

“I write entirely to find out what I’m thinking, what I’m looking at, what I see and what it means. What I want and what I fear.”

(我寫作是為了知道我在想什麼、我在關注什麼、我了解什麼,以及我渴望、我恐懼什麼。)

Joan Didion

以上話語出自被譽為「美國最優秀的散文作家」Joan Didion,她創作形式多元,曾出版 5 本小說、13 本散文集及為 6 部電影撰寫劇本,也曾擔任《Vogue》專題編輯,為多本時尚雜誌擔任模特兒,在文學界和時尚界都是風雲人物。

從以前到現在,我也是一直以為思考是在寫作之前,直到寫部落格一陣子之後,再聽到這句話,才越來越能理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確實是在寫作中思考

怎麼說呢?

在輸出的時候,我們會整合所知,幫散落的知識安排順序,組織架構,如前後順序、邏輯、列點、做表格或圖表等等,不管是文字、圖文或說出來,都需要這樣的整理,而且我們會在輸出時發現,要回頭補充什麼樣的細節,而歷經這個過程,反倒對輸出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用寫作來思考,不一定先想好要寫什麼主題,你可以像《心靈寫作》的作者那樣,每天先從自由書寫開始練習,或是寫讀書筆記、講座筆記在社群平台上分享。

用說的來思考

除了「寫」,用「說」的也可以幫助你思考。這不單指你要抓一個人來聽你講,而是自言自語也有類似的功效,如果你喜歡閱讀時唸出聲音來,更可以幫助記憶。

在滑鐵盧大學的一項研究中,讓95名受試者嘗試學習4種書面資訊的方法,包括自己安靜的讀、聽別人讀、聽自己讀的錄音以及自己當場朗讀,結果顯示,自己當場朗讀出來的記憶效果最好

所以,自言自語並不奇怪。如果感覺內容太過抽象,就試著自己講給自己聽,並加上手勢,看能否幫自己更方便理解,畢竟,就像《在大腦外思考》這本書說的,所謂的「思考」並不僅發生在大腦之內,而是大腦與身體、環境和人之間的協作過程。

用人工智慧來思考?

我們在理解「人工智慧」(AI)時,一定不要忘記加上「人工」兩個字,也就是說,這是無數科學家、工程師共同努力研究出來的成果,OpenAI創辦人在接受ABC新聞的訪談中也提到,ChatGPT能夠有擬人的回答,是透過演算法,不是真的擁有意識

雖然,目前關於「人工智慧」的消息大部分落在商業應用和戰略價值上,但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消息是關於「如何在教育領域應用人工智慧」,畢竟我們已經被電腦訓練出線性思考的模式,但未來的孩子,尤其是還沒開始使用電腦的,可以跳過這一環節,直接運用人工智慧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

就如現在,已經很多人分享使用ChatGPT的方式,如提出問題、協助擬定大綱、發想標題、想腳本等等,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員,那麼,就已經是在利用人工智慧來「擴展心智」了。

我在ChatGPT上詢問「人工智慧如何與人類的大腦協作」,回答中提到「人工智慧和人類大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智能系統」,並提議,「AI可以透過分析大量數據和模式識別來提供新的想法和觀點,而人類可以透過創造力和直覺來評估這些想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接著,我問「人工智慧與思考之間的關係與5種應用方式」,提出的5種應用方式分別是,智能輔助寫作、數據分析、預測模型、資訊過濾和模擬實驗,但最後的結論卻警告,「AI的使用也需要謹慎,因為AI並不能完全替代人類思考,它僅僅是一種輔助工具」。

最後,我在前面一個問題有寫明要附上兩篇相關論文,回的論文看起來有憑有據,但點進去是完全無關的論文,讓我哭笑不得。

可見人類想讓AI成為最好的工具,也得先詳閱公開說明書,就像微軟執行長在《刷新未來》中說的,「就算使用電腦的診斷書或法律裁決,但最終仍需要人類為結果負責。」

希望我們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思考方式,以應對超出想像的未來。

這本書適合誰來讀?

《在大腦外思考》這本書集結了所有「擴展心智」的相關研究,為了避免太過枯燥,作者 Annie 用故事、研究和不同觀點串接起來,增加了內容的易讀性,所以你不用怕很難讀或抽象,因為她會盡量把科學研究情境化和具體化。

如果你是下列三種的其中一種,那就適合來讀一讀這本書:

  • 對如何促進思考的主題有興趣。
  • 想了解外部思考與學習的關係。
  • 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思考方式。
line2 01 1

找到喜歡的平台購買《在大腦外思考》

延伸閱讀:
活用提問的思考法《5H1W超強思考術》X《麥肯錫精準提問術》
重新思考,找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你問對問題了嗎?》

Share this post

「閱讀很重要,但生活也是。」相信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也是閱讀的一部份,目前的身分是文字工作者二度就業中。有任何合作事宜,請聯繫:matilda@slowmatilda.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