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是由加拿大醫師嘉柏‧麥特(Gabor Maté)所著,他根據二十多年的臨床經歷,加以實際研究佐證,用多位病患的故事,講述為何不菸不酒、注重健康,卻還是罹患癌症或其他絕症,以及,壓抑情緒如何破壞我們身體的恆定,造成壓力。
麥特醫師堅信,疾病的產生,身與心不可二分,特別也要覺察自身在童年時期的經歷,是否從小到大有固定的情緒模式傷害我們的身體,而我們卻不自知?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是2011年出版的,直至2019年才翻譯成中文,2011年時還沒有很多人注意到心與身的連結性,但如今,「慢性壓力」已是備受醫界重視的致病因子之一。
建議可以先翻閱第16章世代傳遞、第17章信念,仔細覺察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再從開頭第1章看起。畢竟作者是醫師,須要引述研究來證明身心聯繫的緊密度,個人建議偏學術的內容可以略過,專注在患者故事上,更能幫助你理解內容。
不過,我注意到亞馬遜的評論寫著,看太多患者的故事會讓人感到絕望,好像自己做錯了什麼,或者有這些心理問題就會得到絕症一般,認為這本書太過消極。老實講,你要真的是容易焦慮或憂鬱的話,這本書可能不適合你,又或是選擇先看最後一章的7A療癒法則來幫助自己。
重要的是,麥特醫師在書中也強調疾病生成的因素很多種,並非有類似性格或心理因素就一定會有相關疾病,你沒有做錯任何事,不需要怪罪自己、怪罪父母,只要誠實面對自己。
說真的,如果我是這位醫師,治療的病患大多是在很快的病程裡離世,大概久了只能麻痺,並說服自己這就是醫師的工作,但他選擇寫下這一切,告訴世人,你的身體解釋了你如何面對自己、面對人生,如何複製上一代、甚至世世代代傳遞下來的課題。
你可以問問自己:「我是否按照最真實的自我過人生,還是只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我的信念與所作所為有多少是自己決定的?又有多少是為了符合、為了取悅父母所創造出的自我形象?」
本文目錄
壓力如何影響健康?

麥特醫師認為,壓力是生存的必要機制,分為急性壓力與慢性壓力。急性壓力是身體面對威脅立即作出的短期反應;慢性壓力則是一個人暴露在壓力源下無法逃脫,可能是沒有察覺或無能為力,因而長期啟動的壓力機制。
導致壓力的因素普遍有:不確定性、發生衝突、缺乏資訊、失去掌控和情感需求未被滿足等等。我們的身體裝有壓力反應(戰或逃),這個機制在遠古時代幫助我們生存下來,但文明社會的我們,若被困在有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情緒模式中,壓力的生理機制經常不恰當地受到激發,就非常容易演變為疾病。
壓力越大,會分泌越多的可體松,而可體松長期維持在高濃度會破壞組織,抑制發炎細胞的活動,減緩傷口癒合的程度;腎上腺素一直過多,則會提高血壓、損害心臟。
>>感受到威脅時,位於我們腦幹上方的下視丘會釋放CR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刺激附近的腦下垂體釋放ACTH(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會刺激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而腎上腺素會刺激皮質醇,也就是可體松的分泌。從腦到免疫系統、骨頭甚至腸道,都受可體松的影響。
情緒覺察與調節,從「心」排解壓力

心理學家羅斯‧巴克依自我覺察的程度,將情緒反應分為三個層面:
- 第一層情緒是由情緒刺激所引起的生理變化,像神經系統放電、荷爾蒙分泌、免疫反應改變等為因應威脅而生的戰或逃反應。這些反應不受意識控制,也無法從外表觀察到。
- 第二層情緒是別人能看到的外顯情緒,但自己不一定有所察覺。表達方式是肢體語言,涵蓋「非口語表達、習慣動作、聲調、姿勢、臉部表情、短暫碰觸、甚至包含事情發生的時機和話語中的停頓」。
- 第三層情緒是內在的主觀體驗,也就是我們的感受。我們能在這一層清楚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如憤怒、喜悅、恐懼,及伴隨而來的身體感知。
若擁有調節情緒的能力,能適當排解壓力,包含:能感受自己的情緒、有效表達情緒;能分辨自己的心理反應是切合當下情境,還是反映過去的影響;能察覺真正該滿足的需求,不會為了得到接納或認可而壓抑自己。
情緒→壓力→神經或免疫系統受損→疾病
如標題所述,若調節情緒的能力不佳,甚至未能覺察自我的情緒變化或刻意壓抑情緒,長期處在這樣的模式下,就會形成慢性壓力,而慢性壓力會讓神經或免疫系統受損,造成疾病。
這一連串的作用是由神經系統連結,像總機一樣地給全身的免疫系統、內分泌腺體提供訊息,因此,大腦、神經系統、免疫器官與細胞,及內分泌腺體共同作用的系統稱為「心理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簡稱PNI。
在這個PNI系統的運作下,心理因素高度影響著我們的生理健康,作者舉了數種病症的患者故事作為例子,如漸凍症、阿茲海默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多發性硬化症、胃食道逆流、腸躁症,甚至連荷爾蒙依賴型癌症(如睪丸癌、卵巢癌、乳癌、子宮癌)的患者,也被隱性的慢性壓力影響。
當然,麥特醫師也提到,每個人的脾性、人生歷程、情緒模式、物質與心理資源、社會與經濟支持的程度大不相同,並非面臨隱性壓力的人都一定會有這些疾病。只是,在多數案例中,這些源自童年經歷、早年建立的情緒模式、無意識的因應方式而來的壓力,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累積,演變成疾病。
>>PNI系統的樞紐是透過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連接而成的HPA軸線所掌控。心理層面遇到刺激時,會經由大腦的情緒中樞評估,假如大腦將傳入的訊息解讀為威脅,該軸線會分泌一連串的激素送出訊息,使身體對遇到的威脅做出反應。
情緒和壓力也會世代相傳?

疾病生成的其中一個重要變因是個人的適應能力,而適應能力受到幾個世代以來情緒處理方式的影響,因此,身體疾病就像情緒疾病一樣,是關係處理不佳的「症狀」,超越「患者」個人的界限。換句話說,身體疾病是當下與過去數代家族情緒系統失調的展現。
若父母本身的童年需求未獲滿足,使子女承擔了照顧角色,這種現象很可能會代代相傳。孩童對於家庭系統的習慣性適應行為會隨著時間逐漸成為「性格」,而某些個性上的特質(尤其是壓抑怒氣)則會提高生活中的壓力。
這是因為嬰兒和幼童還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而是透過「解讀」、接受父母情緒訊息的過程中逐漸成熟,並透過與父母的互動建立起世界觀。孩童與最初照顧者的關係會在神經迴路中建立關係範本,未來的關係大多依循此種模式。
麥特醫師認為,了解世代相傳的行為和罹病模式,並知道社會因素對家庭和個人生活的影響後,我們該拋下沒有助益的責怪態度,向前邁進,為自己擔起必要的責任。
>>如果想了解童年發展如何形塑情緒模式,或者身為父母的你想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可以參考這篇:[好書推薦]《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拆除0-12歲孩子的情緒地雷
「正面思考」帶來的壓力
麥特醫師認為,不應將疾病視作外來勢力而有對抗的心態,讓我們回歸健康的第一步,是拋下所謂的「正面思考」,因為多數信奉正面思考的人,經常會有「排除」現實中負面部分的情況,他覺得,真正的正面思考必須囊括現實中的所有面向,不論那是什麼模樣。
誠實的負面思考肯定會帶來我們不樂於面對的痛苦與衝突,但這是必經過程,孩童時期躲避痛苦和衝突的強烈需求,會發展成容易引發疾病的性格特質或應對方式。些許的負面思考可以給予自己力量,看穿這些自我催眠的幻覺,破除傷害自我的行為模式。
當個人有意識地記得過去事件,卻遺漏了相關的創傷情緒,就是一種解離現象。如書中的全身性紅斑狼瘡病患艾莉絲,即便父親專制、母親心不在焉,她仍對童年有著美好的回憶。
總結與心得
為了降低閱讀的困難程度,每章主題都會從病患的故事切入,才加上研究結果或相關書籍的引用,中間也會穿插其他病患的故事。
關於「慢性壓力」所引起的疾病多種多樣,除了漸凍症、多發性硬皮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外,我覺得蠻訝異的是,腸道的神經系統與大腦有密切聯繫,因此腸道疾病(書中提到了腸躁症與胃食道逆流)也與壓力相關,還有,就連癌症同樣可能是壓力調適困難的緣故。
我也有一點類似的個人經驗,因為數學是我最差的科目,讀國小時遇到要考數學,都會緊張到肚子痛,但其實並不想去上廁所,全程都是捧著肚子在寫考卷。如果說,腸道細胞與大腦有聯繫,確實有其可能性,因為大眾或多或少有緊張到腹痛的經歷。
而在排解壓力與調節情緒方面 ,自我覺察很重要,書裡提供了8種被制約的人生信念,讓閱讀的我們深入思考,如「我必須堅強」、「我不該生氣」、「我該為全世界負責」、「我可以處理一切」等。如果發現自己被相關的信念制約著生活,可以從源頭去找為何會擁有這樣的信念。
理解,才有放下的機會。
最後一章「7A療癒法則」提供了7個步驟,讓我們可以練習並培養情緒能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步驟叫「自主(Autonomy)」,意指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童年時沒有建構起自主的概念,被侵犯了界限,產生「缺乏分化」的現象。
有這種現象的人,可能會有兩種樣貌,一是孤僻消沉,不惜以自己為代價抵抗權威;另一種是會長期強迫自己照顧他人。如果身體無法區分自我與非我,免疫系統混淆會容易導致疾病。
若有上述在關係中界限模糊的狀況,書裡建議先試著意識自己的內心感受,定義自我,去理解想在人生和人際關係中得到什麼,明確做出限制,拿回自主權。
我覺得這本書的乾貨非常多,雖然有學術部分,卻不影響閱讀,可以從眾多病患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一部分,而且,因為自己有小孩,在看了附錄的「7A療癒法則」後,會更注意自己跟小孩的相處,也對「固有的情緒應對模式」有更深的覺察能力。
對這本書有興趣的人,希望這篇讀書筆記對你有幫助。
[sibwp_form i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