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讀書筆記

用8個重點看懂「80/20法則」(又名帕雷托法則) 的原理和應用

80/20法則

雖然我們常說「一分努力,一分收獲。」但這個世界通常不是這樣運行的,有些人就是可以做得比你輕鬆、賺得比你多,在「 80/20 法則 」裡,就是他們選對了賽道,找到了自己的 20% 。

仔細想想,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許多「 80/20 法則 」的實例?

  • 20% 的產品或客戶,涵蓋了約 80% 的營業額。
  • 20% 的產品或客戶,占該企業或組織約 80% 的獲利。
  • 在社會上,20% 的罪犯占了所有罪行的 80%。
  • 20% 的汽車駕駛人,引起 80% 的交通事故。
  • 家中 20% 的地毯可能有 80% 面積的磨損。
  • 在 80% 的時間裡,你穿的是所有衣服的 20% 。
  • 汽車引擎有 80% 的能源浪費在燃燒上,而 20% 的能源輸入,則產出 100% 的成果。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用 8 個重點談「 80/20 法則」的原理和應用,最後分享我的心得。

1.「 80/20 法則」是怎麼來的?

80/20法則發現者
來源:denstoredanske

義大利經濟學家帕列托 ( Viifredo Pareto , 1848 – 1923 )在論文〈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提出, 19 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有兩種模式:

  1. 大部分的所得和財富,流向少數人手裡,並呈現出一個規律的對數模式: log N = log A + m log x。
  2. 上述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不管是早期的英國,還是與他同時代的其他國家,或更早期的資料,相同的模式一再出現,而且有數學上的準確度。

於是,後人根據他的研究,推導出「 80/20 法則」,可惜的是,雖然帕列托發現了這個理論,可那時代並未彰顯 80/20 法則的重要性,到了二戰後,才有兩位先驅者開始運用這個法則。

吉普夫的最省力法則

1949年,哈佛大學的語言學教授吉普夫( George K. Zipf ),重新發現並闡釋了帕列托法則,稱其為「最省力法則」。他認為,資源(人、貨物、時間、技能或任何有生產力的東西)總是會自我調整,以求將工作量減少,有約 20% 至 30% 的資源,與 70% 至 80% 的資源活動有關。

他利用人口統計、書籍、文獻和工業行為,來說明這種一致且重複出現的不平衡現象。此外,也提出了有趣的實例:「書桌上使用頻率較高的東西總是比較靠近我們,而聰明的秘書早就知道,常用的檔案不必歸檔!」

朱倫的關鍵少數

1951年,羅馬尼亞裔的美國工程師朱倫 ( Josef Moses Juran ) 出版了《品管手冊》,他在書中大大頌揚了「 80/20 法則」:

經濟學者帕列托發現,財富分配也是不均的。這在其他許多例證中也可以找到:犯罪行為在罪犯身上的分布、意外事件在危險過程中的分布等等。帕列托的不均等分布法則,也能解釋財富分配與品質不良的分布。

但當時,美國企業家大多對朱倫的理論興趣缺缺,1953年,朱倫前往日本演講,獲得迴響後,便留在日本與日本公司共事,為日本工業和後來的美國工業進行的改革。

在朱倫的闡述下,關鍵少數指的是「少數資源生產力超高」,而資源中有一大部分只有少許才有生產力,稱為「無用多數」。

2. 用「 80/20 法則 」分析與思考

分析,指的是用數據來解析背後的原因,而思考,則是使用這個法則來假設並推估「關鍵少數」在哪裡,所以下面會分成「分析」和「思考」來談:

分析

先假設有「 80/20 」的關係存在,然後蒐集事實,而後顯示出真正的關係。這個程序可能導出各種結果,自 50/50 到 99.9/0.1 都有可能。

蒐集並統計兩組資料,其中一組資料是人或物,可以轉成百分比的數目,大多達 100 或超過 100;另一組資料與一些人或物的特色有關,這些人或物可以測量,並能轉成百分比,接下來舉個例子,問 100 個朋友他們上星期喝了多少酒,並將資料以次序高低排入表中,如下表,表示出飲酒量前 20 名及後 20 名的朋友:

前 20 名名字杯數
1Charles H45
2Richard J43
3*George K42
3*Fred P42
5Arthur M41
6Steve B40
7Peter T39
8Reg C37
9*George B36
9*Bomber J36
9*Mimi36
12Fatty M33
13Marian C32
14Stewart M31
15*Cheryl W30
15*Kevin C30
15*Nick B30
15*Ricky M30
19Nigel H26
20Greg H21
後 20 名名字杯數
81*Rupert E3
81*Patrick W3
81*Anne B3
81*Jamie R3
85*Stephanie F2
85*Carli S2
87*Roberta F1
87*Pat B1
87*James P1
87*Charles W1
87*Jon T1
87*Edward W1
87*Margo L1
87*Rosabeth M1
87*Shirley W1
87*Greg P1
87*Gilly C1
87*Frances H1
87*David C1
87*Darleen B1

以數據來看,大概有 70% 的啤酒被約 20% 的朋友喝掉,可得出 70/20 的關係。

通常來說,統計上很少出現精確的 80/20 關係,而且,一般是討論頂端的 20% 而非底部的 20% 。這種 80/20 分析法是一種使用數據來比較的實證法,用以推估輸入和產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就上面的例子而言,如果酒商正在促銷,或尋找品牌的消費者,去看表上的前 20% 準沒錯。當然,也有可能結果是 20% 的啤酒由 20% 的人喝掉,或 80% 的啤酒由前 80% 的人喝掉。

⚠ 但要注意的是,線性思考的「 80/20 分析法」會誤導人

例如,約 20% 的書籍占書店銷售額的 80% ,乍看之下,也許你會認為書店應該專注於銷售暢銷書,但事實上,大多數專注銷售暢銷書的書店,獲利不僅沒有提升,反而下降,有兩個理由:

  1. 重點不在銷售書籍的種類,而在於顧客想要什麼,如果顧客不怕麻煩而進了書店,會去找自己想要的書。所以,書店應該專注於會給 80% 利潤的顧客,並配合他們的需要。
  2. 即便不考量顧客而考量書,也要考量利潤的分布 ( 20% 的書帶來 80% 的利潤):將時間拉長來看,是哪些書帶來最多的利潤?因為書籍較有「長尾效應」的現象,必須以一年以上為單位來思考。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主要的問題是「哪些顧客和產品帶來 80% 的利潤」。也間接表明,如果不考慮清楚而使用 80/20 分析法,是非常危險的事,在使用這種分析法時,不僅要看情況,也要常做逆向思考去檢視,別被人人都關注的變數引到錯誤的方向。

另外,80/20 分析法最寶貴的用途,是從檢視非線性的關係而得到的,並且,這類分析法看的是某個時間點的某一情形,並未考慮時間造成的改變,所以,要是不小心鎖定了錯誤或不完整的時間點,將會得到錯誤的結論

思考

即便 80/20 分析法特別有用,但不可能每次為了做一個決定就去分析資料,因此,如果想將 80/20 法則用於日常生活的非量化應用,就不需蒐集資料,而是大略估計。

思考時,必須一開始先假設輸入和產出之間有一個不平衡的關係,適當使用直覺找出真正重要的少數事物,同時忽視不重要的事物。

你必須經常問自己:「是什麼因素讓 20% 的原因產生 80% 的結果?」不要假設結果的好壞,或認定觀察到的某種強大力量是好的,盡量拋棄傳統的線性思考,去想「什麼是少數的重要因素,什麼又是無關緊要的多數?背景的噪音,是不是掩住了什麼?」

而且,資料完整、分析完善有時反而是限制思考的一個關鍵因素。

>>延伸閱讀:思考問題,先從重組問題框架開始《你問對問題了嗎?

3. 如何用「 80/20 法則 」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假設你經營一家出版社,進度經常落後預期的 30% ,編輯告訴你各式各樣的理由,建議你找一個區隔時間,約三個月,仔細查看所有未能如期進行的原因,把每次進度落後的主要原因都記下來,也記下相關的支出情形,列出這些原因,並從最常出現的依序排列。

原因次數百分比
作者修改原稿的進度晚了4530.0%
作者交原稿的時間晚了3724.7%
作者有太多地方要修改3422.7%
數據審訂慢了138.6%
書完成後,比預期的厚64.0%
校對者遲交32.0%
做索引的進度慢了32.0%
收到版權許可的時間太晚21.3%
排版公司的電腦出問題10.67%
排版的人在修改時出錯10.67%
編輯改變進度10.67%
根據市場因素而改變進度10.67%
印刷廠改期10.67%
排版公司失火10.67%
與排版公司有法律糾紛10.67%

再將上列數據換成一張圖表如下,可以看出這些原因中的前三個占了 80% 的處理時間:

用80/20法則分析數據

既然最主要的原因都與作者有關,之後與作者簽約時,就可以在合約裡加上一條,說明若因作者交稿延遲或修改太多而造成延遲,其產生的相應費用由作者負擔。

4. 以「 80/20 法則」做決策的 6 個要點和 5 個規則

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在職場,每天都有許多事情等著我們做決定,而且,很可能一天只有 20% 的時間可以做決定,剩下 80% 的時間都用在執行。因此,掌握珍貴的決策時間,把產值加大,把執行的時間縮短。

6 個要點

  • 很少的事物才能產生真正有用的結果。
  • 付出的努力中,大多數並不知目的為何。
  • 所見非所得,會有其他潛藏的力量在暗中起作用。
  • 與其弄清楚事情為什麼變成眼前的樣子,不如知道哪些事能派上用場,如果沒用,就改變組合,讓它有用,然後保持這樣的組合,直到使不上力時再改進。
  • 大部分的好事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擁有一點點的高產能;大多數的壞事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只占一點點的高度破壞力所致。
  • 大部分的活動,不論整體或個別,都是浪費時間。

5 個規則

  1. 真正重要的決策並不多,只須分出「重要」與「不重要」的決策,通常來說, 20 件裡只有一件是重要的。如果無法分類,就想想哪個決定有 51% 的勝算。
  2. 最重要的決定多半由老天爺決定,因為轉捩點的來去是無從察覺的。如果這類事發生,你就算蒐集再多資料、再多分析也無意義,到這時候,你需要直覺和眼光,看到問題點,而非在不是問題的地方瞎忙。你可以問問自己:
    • 哪些極有影響力、但未明究裡的問題或機會,是在我不注意的情況下冒出來的?
    • 哪些事物本不預期有好表現卻意外有好表現?哪些我們不經意提供給顧客的東西,讓他們覺得感激?
    • 哪些事物發展得亂七八糟,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原因,其實我們大錯特錯?
    • 重要的事物總是在沒人知道的情況下、在表象下發生,那麼,這次會是什麼?
  3. 在你能運用的 20% 時間裡,蒐集 80% 的資料,並進行相關分析。
  4. 如果你做的決定看來無效,就趁早改變。不要怕做實驗,也不要守著失敗的方案。
  5. 最後,當某事進行順利時,把賭注加倍。

5.「 80/20 法則」的時間管理法

努力不等於報酬

努力工作並非達到目標的最好方式,努力只帶來有限的收穫,而見解與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會有高報酬。挑一個「有生產力的懶人」做為你的 Role Model,沒事就想想他。(最後我會舉一位當例子)

拋開罪惡感

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是錯,因為做自己不能樂在其中的事,是沒有價值的。在工作與遊戲時都要追求高價值與高滿足感的活動,也並不代表工作能取代遊戲,通常來說,大部分的人在不對頭的事上認真。

工作的質比量重要,而它的質由你決定。

那是別人硬加給你的義務

有大成就的 20% 的人,都是為自己工作,若是為別人工作,他們也自認是為自己工作。即使你在大企業裡工作,領的是大公司的薪水,也應該將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公司,為自己工作。

不過,你永遠會對別人有某種責任。就算是大企業家,也有合夥人、員工、盟友和人際網絡,總得有所付出,否則別人談何願意配合?只是,小心選擇合夥人,小心選擇所要承擔的責任。

以個人化的方法使用時間

找出不落俗套或具個人色彩的方式來運用時間,有特色的方法不見得每一個都能提升效率,但至少有一種方式是可行的。想出幾種,然後挑一個最能讓你把時間用在想做的事情上面的方法。

找出認識的人中有沒有既有效率、又有個性的?看看他們是如何運用時間的。

找出那 20%

也許,讓你達成成就的 20% 時間不是快樂的 20% 時間,所以你首先要分辨,自己的目標究竟是獲得成就還是快樂?建議你分別觀察這兩者。

① 認清你的「快樂群島」

快樂群島指的是那些曾經帶給你相當多快樂時光的日子,或是那幾年,拿一張紙,寫下你記得的所有快樂時光,然後把各項做一番整理,把共通性質找出來。

② 用步驟1找出你的「不快樂群島」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在快樂和不快樂兩個群島之間,有一大片叫做「還可以」的區域,所以,跳過這些區域,認清真正使自己不快樂的原因,也認清這些原因到底有沒有共通點。

③ 用前兩個步驟找出你的「成就群島」

所謂的成就群島,指的是經常有優秀表現的時期,可能是一星期裡的某些天,或一個月裡的幾天,或是你一生中的某時期。在一張白紙上寫下成就群島,逐一列舉,越多越好,最好涵蓋你全部的生活。

最後,試著找出成就群島中的共通點。

④ 列出你的「成就荒島群」

這些是指最停滯不前、生產力最低的時期。同樣,注意各個成就荒島有沒有共通性。

讓那 20% 的時間增加

在做快樂或成就群島的分析時,可以讓人了解自己最擅長的是什麼、什麼對自己最好,進而花時間從事新的活動。

當你知道是哪些活動帶給你 80% 的成就或快樂,就該在一年內,把原占 20% 的高價值活動提高為 40%,這樣生產力能提高 60% 到 80% 。

當然,最理想的做法是將高價值活動增為 100%,並且要藉著改變事業和生活方式才可能達成,如果你決定這樣做,就要針對你如何做這改變而擬定計畫,並訂下完成期限。

刪去或減少低價值的活動

除掉只給你兩分結果的 80% 活動,把時間分派到高價值的活動上,也許是一些義務或責任,但要記得前面提到的忠告,找出有個人特色的方式來運用時間,不要盲從傳統。

試試看,反正這些低價值活動就算不做,也不一定會有人在意。

如果需要巨幅改變環境,如換一個新工作、新事業、新朋友,甚至換個生活方式的話,就要設定計畫。

>>延伸閱讀:《反時間管理》這本書提到不少刪去無用活動的方法,可以參考一下。

6. 「 80/20 法則」的成功法

如果你是一個重視快樂勝於成就的人,跳過這點,直接看第 7 點。

在「 80/20 法則」裡,成功通常來自於過去的成功:

  • 回想你過去的成就。以回饋來說,那些有正面成績的成就及最獲得好評的成就,是不是你工作和遊戲中的 20%,創造出讓人稱許的 80%?能否衡量這些帶給你多少滿足感?
  • 過去,什麼方法對你最有用?與誰合作?哪一群聽眾?拋棄那些只產生一點點平凡的成就感的時間或付出,想想那些極其輕鬆便達成的高水準表現,不要受限於工作經歷。
  • 往前看,你能去做哪些自己會引以為傲,而別人無法輕易達成的成就?如果你身邊有 100 個人試著做某事,有什麼是你花 20% 的時間就完成,而其他人則要出動 80 人才能做得到?你在領先的這 20% 居於哪個位置?若要更嚴格定義,什麼事情是你能用兩份時間,做得比他們花八份時間還做得好的?要注意的是,不同領域裡有多種能力,你可能在某領域裡擅長洞察,在另一領域裡擅長完成。
  • 如果,從某事中得到的樂趣可被測量出來,有什麼事是你比同輩多喜歡 95% 的?為什麼你能比 95% 的人優秀?哪些成就可以讓上述這兩者實現?

>>延伸閱讀:用最少的力氣,做最多的事《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7. 「 80/20 法則」如何應用在生活方面?

看到這邊,你會發現「 80/20 法則」其實都是重複的概念,但真正能運用的人不多:

  • 人人都可以完成重要的事物,重點不在努力與否,而在找出應該在什麼事上努力。
  • 有人贏就有人輸,但輸家占多數。若你參加的是適合自己的競賽,擁有恰當的支援,使用正確的方法,你也可以是贏家,而且,曾經贏過一次,就更有可能再贏一次。
  • 我們的失敗,大多發生在參加了別人要我們參加的競賽。
  • 採行「 80/20 法則」的人,會小心選擇少數盟友,以達目標。
  • 很少有人花足夠的時間來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通常找的是間接的目標,例如金錢與升職。採用 「 80/20 法則」的人會知道,什麼能使自己快樂,且有意識地追求快樂,並懂得用今天的快樂來增加明天的快樂。

但要記得,「 80/20 法則」是不循傳統、享樂主義、出於策略且非線性思考的一種思考方式,用有限的精力和資源,在幾項關鍵目標或戰線上產生最大化的效果和利益,所以,專注在少數有優勢的事物和計畫上,並以決心和毅力去執行。

使用「 80/20 法則」,小心線性邏輯的陷阱

就如上述的「 80/20 分析法」,在使用時,很可能會被傳統的思考方式帶入陷阱,因為潛意識傾向相信 X 導致 Y,Y 引起 Z ,而 A 必然造成 B:

  • 你遲到了,所以我不高興。
  • 我在學校的成績不好,所以找不到工作。
  • 因為我非常聰明,所以我成功。
  • 因為整個產業衰退,所以我不再成長。

線性思考的方式很吸引人,簡單明白,套用公式,但科學家和歷史學家早已不再用線性思考的方式了,畢竟,沒有一件事情是光由一個簡單原因造成的,也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更沒有什麼事情是永遠不變的。

真正的原因可能並不特別顯眼,只有少數決策是關鍵的,且影響深遠。

如果你不開心,就想想過去開心的時候在做什麼;如果你的事業毫無進展,與其急著換老闆、跳槽、換跑道,不如先想想過去少數且重要的成就,並想辦法再造成功。

8. 「 80/20 法則」的名人案例:Tim Ferriss

我第一次知道「 80/20 法則」這個概念,就是在 Tim Ferriss 的書《一週工作 4 小時》裡看到的,這位作者在生活與工作中實踐「 80/20 法則」,還將這個過程寫成一本暢銷全世界的書。

現在來說說他是怎麼應用的。

在認識「 80/20 法則」之前,Tim 已是一名創業小成的實業家,但他並未感覺自己成功或幸福,只感覺自己每天都超時工作,忙到三更半夜,被各種工作和電話追著跑,幸好,他於某個深夜讀到了「帕列托法則」,第二天早上,撇開所有看似緊急的要務,列出兩個問題,用整整一天的時間,剖析他自己的事業和生活:

  1. 我 80% 的問題與苦悶是哪 20% 造成的?
  2. 我 80% 的期望與快樂是哪 20% 帶來的?

再隔一天,他做了下列幾個決定:

  • 停止聯絡 95% ,並開除了 2% 的客戶,只留下最佳的 3% 營收來源,持續經營與累積。
  • 找出帶來 95% 利潤的五大客戶的共同特徵,隔週又招攬到 3 個相似的買家。

他發現自己的生活會亂成一團都是因為那 2% 胡攪蠻纏的客戶,但取捨之後,以前是他追著客戶跑,現在他只要收訂單,出貨,專注在真正帶來利潤的客戶上面,並且,月營收直接翻倍,每週工時也減到了一半以下。

所以,之後他又將「 80/20 法則」應用在廣告和網路加盟商等兩方面:

  1. 找出能增加至少 80% 營收的廣告,分析這些廣告的共通點,倍增廣告量,砍掉其餘廣告,廣告成本因此下降 70%,零售收入反而在兩個月內增加了一萬美金。
  2. 開除 250 多間低營收的網路加盟商,專注在兩間產出 90% 營收的加盟商,管理時間從每週 5 到 10 小時降低到每個月 1 小時,這方面的營收也在當月立刻增加一半。

最後,他建議把「 80/20 法則」和帕金森定律合併使用:也就是確認幾項能貢獻最多營收的重要工作,並設定非常短與明確的截止日期。這是因為,如果沒有確認哪些是攸關緊要的工作,也沒訂下緊湊的工作開始與結束時間,瑣碎小事就會顯得很重要。

只要你做到,就算不能一週只工作 4 小時,也能輕鬆很多。

結語

泰戈爾說:「我們看錯了世界,卻說世界欺騙了我們。」

之前對「 80/20 法則」僅略懂略懂,只是從《一週工作 4 小時》知道了實踐的方法,但這次從《 80/20 法則 》了解基本邏輯後,只有一個感覺:進入 AI 時代的我們,似乎更適用於這個法則了。

在八、九年前讀《一週工作 4 小時》時,在家工作還要倚靠和老闆談條件、找各種外包才能達成,現在有遠距工作,甚至自動化軟體就能幫你把所有流程自動化,不一定要找什麼線上客服。

所以,在《 80/20 法則 》裡,作者所建議的創業、成功和工作方法,部分類似後來的《一人公司》概念,甚至作者後來還出了一本《 80/20 個人革命》(已絕版),基本上就是把《 80/20 法則 》的創業再談得更深入而已。

因此,除了經濟和事業,「 80/20 法則」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上,讓好的地方更好,讓快樂加倍,因為這個邏輯就是要你思考過去的成功經驗為什麼會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能用來管理生活,如上述的 Tim Ferriss 領略這個法則之後,對自己的工作大刀闊斧地重整,贏得了時間和真正的快樂。

我讀完《一週工作 4 小時》那陣子,雖然沒有把工作外包出去(找不到合適的人),但後來找到了應對雜事的方法,就是早上不處理雜事,只做最關鍵的工作,也就是跟我職稱相關的主要項目,處理完後,也不會先回報,而是先把早上沒處理的雜事一口氣處理完,到了下午才回報,討論如何修改。

有時候,為了把關鍵事務處理好,我甚至會把分機的電話線偷偷拔掉,因為這些電話不僅占用我的時間,還幾乎都是非緊急事務(當然,做完還是要把線接回來)。如果「不幸」在趕工過程中接到電話,我會請對方把詳細的資料寄給我,我看完再另找時間回覆。

果不其然,只要把最關鍵的事務處理好,基本上不會有太多人煩我,其他事都可以慢慢來,我後來多出了很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至於什麼是最關鍵的事務?對我來說,就是:

  • 直屬主管的事務。
  • 直屬主管的直屬主管的事務。
  • 跟公司最主要業務息息相關的事務。

當然,你自己的關鍵事務,要靠你自己找出來,每個人都會有點不一樣,就連 Tim Ferriss 的方法也不建議直接拿來套用,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祝你能找到自己的關鍵少數,贏得真正想要的人生。

27
你一個月讀幾本書呢?

這是一個小小調查,你可以在最後一欄留下別的意見喔~

other answer noteIf 'Other' is filled, checked answers are ignored.

You will be redirected

補充:80%難道真的不重要嗎?

在新版的《 80/20 法則 》裡,包括了作者回應質疑的內容,其中有一個質疑的書評真的寫得特別好:

「這個概念很棒,但我取消了五顆星裡的 20%,因為書裡也有一堆其他的廢話。例如,告訴你怎麼運用人生和其他領域的部分。作者並非相關權威,提出幾項反面論點,然後一一打破,可是他忽略非常重要的一點。我是香港華人。在我們的五千年文化中,陰陽從一開始就有它的作用在,而作者似乎漏看這點。

「舉例來說,他告訴你,要分析生活,找出創造 80% 快樂的 20% 生活,全心全意放在這 20% 上就行了。好幾年前,我那樣做過,但結果只是更糟。生活是在工作和玩樂之中求取平衡──你享受 20% 的『陽』,是因為你從 80% 的『陰』中解脫。

「一個漢堡裡,好吃的 80%,來自於漢堡的 20%,也就是裡面的肉。但是,如果你把上面和下面的麵包拿掉,味道會變得太重,漢堡會因此變得不好吃。

「同樣地,到歐洲蜜月或畢業旅行是你最美好的經驗,可是,如果你一遍又一遍重複這個經驗,根據邊際報酬遞減法則,這件事會令人感到無聊。

「 80/20 法則非常適合用在工作上,卻不適用於玩樂。我也好奇,作者會不會認為,80% 的性愛快感,來自於 20% 的高潮時刻(陽),所以我們或許應該把前戲(陰)統統捨棄掉?」

作者同意他的話,而我也同意。

寫完文章後,我又思考了幾天,認為以這個世間的法則來說,我們擁有 20%,的確是因為其他的 80%,例如,你在找到 20% 讓你快樂的事情前,一定經歷了 80% 不快樂的事情,就像上面的 Tim Ferriss,也要先真的成功創業,後續的各種刪減才有意義。

或者,你在學習一項興趣時,在這個興趣讓你成為這個領域的前 20% 之前,一定需要花費你 80% 的時間把這個興趣變成專業。前面那些花費掉的 80% 時間,並非沒有意義,當然是有的,而且很重要。

關鍵在,你怎麼看待你的時間和你要做的事情。

作者認為,對你很重要的 20% ,應該花費生命的 80% 去做,至於其他不重要的 80% ,最好只花 20% 的時間去做,讓你有 80% 的時間去做你真正感興趣的 20% 。

我想,在找到真正重要的 20% 之前,肯定需要花費 80% 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你不願意花時間去找,那麼,就得一直花時間在 80% 你不喜歡的事情上,所以,想辦法把不喜歡的事情用 20% 的時間去做,挪出 80% 的時間,找到你的 20%。

老實說,去分辨什麼是 80%、什麼又是 20%,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這個法則是一種理念,讓我們體會到如何讓這樣的不平衡帶給自己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你的 20% 是什麼呢?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Share this post

「閱讀很重要,但生活也是。」相信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也是閱讀的一部份,目前的身分是文字工作者二度就業中。有任何合作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