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孩子和情緒做朋友》這本書提到,我們在孩童時期便很容易把暫時狀態拿來定義自己,比如,明明是「感覺到孤獨」,腦中卻想著「我是孤獨的」,或把其他人給我們的評價留下,用來定義自己,像是「你真的很愛生氣」、「你真的很完美主義」等等。
還有其他例子:
- 我是孤獨的。
- 我是控制狂。
- 我是完美主義者。
- 我是憂鬱症患者。
- 我就是愛生氣。
但其實,上述的這些例子可以換個方式來想:
- 我感覺孤獨。(孤獨是一種感覺)
- 我希望所有事物都可以按照我想要的方式運作。(希望,代表有斡旋空間)
- 我追求完美。(追求,代表可以轉換目標)
- 我患上了憂鬱症。(憂鬱症是一種疾病,非永久狀態)
- 我常感覺到自己想要生氣。(經常感受到這種情緒,不代表喜歡)
接下來,我會從「用標籤認同自我會怎麼樣」、「標籤只是一時的」和「如何幫自己擺脫標籤」等三個方面來為標籤賦予正向的意義。
延伸閱讀:【讀書筆記】拆除0-12歲孩子的情緒地雷《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本文目錄
如果「用標籤認同自我」,會怎麼樣?
有一個心理現象叫做「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最知名的例子是實驗心理學家 R. Rosenthal 所做的實驗,他告訴老師,班上的某些學生「天賦異稟」,並要求保密。可事實上,這些學生只是隨機選中的,不過,這些被標籤化的學生確實在後來的測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R. Rosenthal 根據實驗的結果,把「自我實現預言」定義成:「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lso known as interpersonal expectancy effect,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whereby a person’s or a group’s expectation for the behavior of another person or group serves actually to bring about the prophesied or expected behavior」。
也就是說,自我實現預言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對另一個人或群體行為的期望,實際上會導致預期的行為出現」,這當然包括自己對自己的期望,而且,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負面──相信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不相信某些可能性,即便看到了,也會排除。如「自己是孤獨的」,是用「孤獨」的標籤來認同自己,即使有人主動來接觸自己,一旦發生問題,很難去思考其他的可能性。
若是因為什麼都沒做或做得太少,回到之前的狀態後,還會告訴自己:「看吧,我就是孤獨的」來強化這個標籤。
延伸閱讀:【讀書筆記-含個人實作範例】《原生家庭木馬快篩》高效解決原生家庭負相印記
不管這標籤是誰給的,都只是「一時的」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標籤是從孩童時期沿用至今的,比如大人若形容我們「你很愛生氣」、「你很愛哭」,自己也許會因為分不清楚這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而把這個標籤留下,認為自己「不會控制情緒」。事實上,當大腦發展成熟,每個人都有控制情緒的能力,只是需要練習而已。
我自己有許多標籤是很晚了才覺察到的,舉一個例子,我媽小時候經常對我說「你真是個奇怪的小孩」,小時候也確實老感覺到自己與人群格格不入,好像真的「很奇怪」,不過,這個標籤只有對我的國中時期造成困擾而已,到了高中時,我就改成「喜歡從不同的角度思考」。
所以,不管察覺到的「標籤」是自己給的,還是別人給的,都只是一時的,沒有永久的標籤,而且,要是標籤貼得太久,說不定會忘記本來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
如何幫自己擺脫標籤?
不過,標籤是中性的,沒有好或壞,可以給自己貼上「正向」的標籤,或是把之前的「負向」標籤改成正向的,就如上述的「我很奇怪」改成「我喜歡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事情」。甚至,從這些標籤來理解自己是怎麼想的。
把標籤分類
先分清楚自己有什麼樣的標籤,可以分成:
- 習慣:早起、晚睡、咖啡癮、菸癮、事前計畫等。
- 性格:內向、外向、高敏、樂觀、悲觀、開放、保守、討好型等。
- 偏好:旅行、繪畫、攝影、電影、音樂、漫畫、閱讀等。
- 情緒:焦慮、憤怒、快樂、沮喪、滿足、失落等。
- 狀態:工作狂、控制狂、無業、單身、父母、青少年、大學生、中年人、年輕人、老年人等。
- 疾病:憂鬱症、高血壓、罕見疾病。
順帶一提,我個人認為「完美主義」、「高敏感」可能是性格使然,但也可能是偏好,或是某些狀態下才會出現,比較難歸類在哪一類。
把標籤改寫成暫時或正向的狀態
分清楚這些標籤是什麼,把正向標籤留下,把負向標籤改成暫時的、特定的狀態:
- 習慣:「我有重度菸癮」改成「我習慣壓力大時抽菸」,代表可以找其他方式紓解壓力。
- 情緒:「我是個容易焦慮的人」改成「在未知結果的狀態下,我容易感到焦慮」,代表在特定狀態下才會焦慮。
- 偏好:「我是旅行者」改成「我很喜歡到處旅行」,喜歡的事情可能會變。
- 狀態:「我是工作狂」改成「我期望自己在工作上有好表現」、「我想受到別人的認可」。
- 疾病:「我是憂鬱症患者」改成「我患上了憂鬱症」。
這些標籤包含了自己的習慣、特定狀態、期望和情緒。改寫某些標籤,可以用來對自己提問,如「我想要受到別人的認可」就可以問「為什麼我想要受到別人的認可」,或者發現「被別人認可」不一定要透過拚命工作來實現。
負面標籤拿來用,但毋須認同
某些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社交的需要或經營個人品牌而幫自己貼上一些標籤,以期和別人連結,不過,心中得分清楚這些只是自己的習慣、偏好、情緒、狀態或疾病。
為其打上「標籤」的印記,避免自己把「標籤」拿來「認同自我」,進而「自我實現」。
結語: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自從發覺「貼標籤」不等於「自我認同」之後,我開始幫自己改寫標籤,就連經營個閱讀部落格都要假託「主婦」這個標籤(但我也真的是在兼任主婦),就是希望把「主婦」這個標籤轉換成一個中性的、暫時的狀態,而非永久狀態。
畢竟,標籤不重要,自己做什麼才重要。
不過,要讓自己察覺到正在使用什麼「標籤」,是不容易的事,因為很多標籤早就成為我們固定的「模式」,通常是無意識下說出口的,可以留意「重複出現的負面想法」有些什麼,早日擺脫標籤帶來的固定模式,也早日找到人生其他的可能性,我也還在努力,一起加油吧!
若你有更多想法,或內文有任何思考不周的地方,都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延伸閱讀:
探索自己#1-釐清目標和動機的關係,更了解自己
探索自己#2:人生的意義就是從「我是什麼」變成「我可以成為什麼」
探索自己#3-興趣有哪些?用 270 個項目幫你找興趣!
探索自己#4:沒有動力?半途而廢?從 4 種半途而廢的情況找到完成目標的方法
主婦M您好!
看你的筆記有嘟按時間了,很多心得都對我自我成長上受用眾多!非常感謝!
今天這篇也是最近一直困擾著我的議題,我發覺我很常自己貼自己標籤然後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將標籤他們用狀態來去做改寫的確會讓我有種我有很多可能性,我不是只有特定幾種面向的感覺。
我知道徹底實踐它還會需要很長時間,但很謝謝您的心得及分享!讓我有了改變的契機及動力
哇!很感謝你和我分享這些,讓我覺得分享很有意義~~
祝福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