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心得】從《模仿欲望》了解最深層的自己

模仿欲望

人都有追求「相似」的欲望,在《顛峰心態》中提到,這是源於我們「歸屬感」的需求,因為,在遠古時代,若我們被群體排斥,根本無法獨立生存。所以,我們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那麼,這個追求相似的欲望進入社會中,甚至在社群平台上被無限放大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其中一個結果是,我們不太能了解,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因為,自己是否幸福,必須與他人相比,換句話說,要比別人好,才能叫做幸福

可這樣的比較,能得到幸福嗎?還是落入一場永無止盡的幸福競賽呢?

模仿欲望》作者 Luke Burgis 曾以為創業能為他帶來幸福的生活,所以努力模仿成功的同系畢業生,和朋友開一家公司,最後為了加入 Zappo 集團,想辦法模仿這個集團的文化,意圖把自己變成其中一員,最終,當他發現自己的公司沒有成功被購入 Zappo 集團,反倒鬆了一口氣。

之後,他開始研究這種想要模仿他人的欲望是怎麼回事,意圖從中找到脈絡,最終發現這個欲望會隨著社群平台深入我們的生活而無限放大,成為「模仿欲望」。這種模仿欲望具社會性,會透過文化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一個不慎,就會落入負面的模仿欲望循環,產生衝突與暴力。

我們承擔不起忽略模仿慾望的後果有四:

  1. 模仿會綁架我們最崇高的抱負。例如政治的兩極化、對流行趨勢和病毒式傳播的迷戀。當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完全和一個模仿榜樣連結在一起,他就永遠無法真正擺脫那個榜樣,因為這樣做意味著摧毀自己存在的理由
  2. 同質化的力量正在製造欲望危機。人們越是被迫保持一樣(去思考、感受和想要相同的事物),就越會激烈地爭取差異化。可是,人們的相似處越多,就越有可能感受到威脅,我們雖然有抵抗的自由,但模仿力量加速得太快。
  3. 永續性取決於吸引力。消費文化與永續文化是相悖的,但光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事實還不夠,即便是良善和真理,也必須有吸引力,才能引發我們的欲望
  4. 如果人們沒有為自己的欲望找到正向的出口,就會走向崩壞的那一頭。人們打架是因為模仿欲望使他們想要相同的東西,而且,交戰的次數越多,就會變得越相似。

模仿欲望》是一本需要慢慢閱讀的書,我會根據書中的脈絡介紹「什麼是模仿欲望」、「模仿欲望的兩種循環」、「個人克服模仿欲望的 5 個策略」等基本的概念,最後再和你分享我的閱讀心得。

什麼是模仿欲望?

這可以分為兩種層次:

第一種比較淺層,就是意識到自己「想跟某個人一樣」。

這個「一樣」可能是都擁有一樣物品或外表,或是擁有一樣等級的地位,擁有一樣的生活方式,而「某個人」,不一定是熟識或認識的人,可以是同組表現最好的同事,也可以是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人,只要這個人能勾起你「模仿」的「欲望」就行了。

如果是有意識地模仿倒還好,可要是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正在模仿他人,那這樣的「模仿」就會比較難掙脫──這就是第二個層次,意指「想要某樣東西或目標,我們以為是自發性的,實則是映射了某個榜樣而來」:

  • 我們為什麼要買這個?
  • 我們為什麼想完成這個目標?

上述的問題也可以換成:

  • 我們為什麼不要買這個?
  • 我們為什麼不想完成這個目標?

我們總是透過別人的眼光來挑選品牌、學校、點菜,這不單指的是別人想要的,當別人不想要,我們也容易覺得,是不是這個東西(或目標)不好,或下意識認為是這個東西(或目標)不吸引我。

有榜樣不是壞事,壞的是無法認清榜樣的本質,容易和榜樣陷入不健康的關係。

模仿欲望》作者認為,「人類的鬥爭並非因為不同,而是因為相同。」換句話說,我們一邊模仿他人,一邊又暗暗把和自己相似的人當作競爭對手。

不過,並非我們並非把所有榜樣都視為競爭對手,只有和我們社交距離較近的人,包括同事、朋友、鄰居、講座上認識的人、透過社群連結的網友,才有比較大的威脅性。那些社交距離較遠的人,如名人、虛構人物、歷史人物,甚至是老闆,對我們的影響反而較小。

模仿敵對競爭的關係就像鬥牛士與牛,一個人會根據對手的行為來決定接下來想要什麼、追求的目標為何,倘若不能理解自己正在這麼做,那麼這場遊戲最終會讓你筋疲力盡。

模仿欲望的兩種循環

模仿欲望」的循環有兩種,一種是負面的,另一種是正面的。

模仿欲望的負面循環

模仿欲望負面循環

模仿欲望開始之後,就容易產生敵對競爭的狀態,而當敵對競爭的狀態達到高峰時,必然產生衝突,這時就會出現「替罪羊機制」驅除或犧牲一些象徵性的東西,以得到短暫的和平。如果沒有打破這個循環,等人們再度臣服於模仿的欲望,以上的事就會循環往復。

「替罪羊機制」指的是將「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轉變為「所有人反對一個人的戰爭」,以帶來暫時的平靜。因為人們在模仿危機中,感知受到扭曲,便傾向將最大的恐懼投射到「替罪羊」身上,而非正向面對危機。

這種傾向在網路上的「抵制文化」變得更加明顯。這些「指控」會被源於恐懼的模仿慾望放大,演變成一種「集體暴力」。

當一件大事出乎意料地發生了,人們為了消除自身的恐懼與不安,便下意識選擇某一個人或事或物,作為宣洩情緒的出口。尤其在極度恐懼或困惑的情況下,沒有人會在意真相到底是什麼。

而且,類似獻祭的念頭一直在我們的心中根深蒂固──如果能摧毀那間公司、那些恐怖份子、那個麻煩製造者、那間讓我胖了 10 公斤的速食店……那一切都會好起來。這其中最矛盾的是,我們的暴力是好的暴力,而其他人的暴力總是不好的。

因此,要小心替罪羊機制的反向運作:當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越多,在自己身上看到的就越少。

模仿欲望的正面循環

負面循環是一種基於零和局面的衝突,也是源自於匱乏與恐懼的心態。在這個循環中,我們會認為其他人擁有我們沒有的東西,比如金錢、地位等,似乎不可能「你好,我也好」。

若能用一種互相給予的豐富心態來看待這個世界,人們不但能爭取一些過去無法想像的東西,同時也能幫助其他人走得更遠。

在打造這種雙贏局面之前,先從打造自己的「模仿欲望 – 正向循環」飛輪開始做起:

  1. 認真思考這個正向循環的飛輪是基於什麼「可帶來深層滿足感」的欲望,可能是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有更多的閒暇時間、寫一本書、培養某個興趣等,根據這個基礎來思考下一步。

  2. 飛輪的每一步都是一個句子,包含「想要」,再使用「以便」、「導致」、「使得」之類的連結詞,與飛輪中的下一步連結。

  3. 飛輪大致上會有三到五步左右,並且確保每一步都會走向下一步,而最後一步又會走回第一步。

以上是參考《飛輪效應》一書的理論,打造飛輪的重點是,飛輪的每一步都不只是下一步,而是前一步自然而然的結果。這個飛輪可以搭配《原子習慣》的理論,把這件事系統化,例如:

模仿欲望正面循環

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模仿欲望來打造正向循環的飛輪,讓每一步都不由自主地進行到下一步,只是,沒有兩個人的正向欲望飛輪是相同的,畢竟哪些事會推動循環或減弱循環,不可能完全一樣。

個人克服模仿欲望的 5 個策略

模仿欲望》提供了 15 個策略,我認為其中比較容易開始執行的,有下列 5 個:

  • 策略1:辨識自己什麼時候想模仿?目前都在模仿誰?
  • 策略2:謹慎選擇知識來源,不要盡信偽裝成科學的模仿遊戲。
  • 策略3:遠離不健康的模仿榜樣。
  • 策略6:建立清楚的價值觀層級
  • 策略9:測試欲望,指的是不要從表面看欲望,而是找出欲望帶你前往的目的地(達成目的後的生活)。

對模仿欲望有更高的覺知

前三個策略主要是讓自己意識到「模仿欲望」,並且避免讓自己陷入負面的模仿關係,但要意識到,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模仿會讓人們追求令人嚮往、最終卻無法帶來滿足感的事物。

作者以創業來比喻,他說:「我所認識的每一個嶄露頭角的創業家,創業動機幾乎都是實現某種形式的自由。但是,創業本身並不會自動伴隨更多自由,有時候還適得其反。」創業固然好,但若這件事無法帶來深層的滿足感,最終就會因為追逐某個人的腳步而筋疲力盡。

所以,理解模仿,秉持更高的覺知力,理解自己內在的變化,是改變的先決要件。

你可以參考下列 4 種模仿欲望會發生的狀況:

  1. 折射的欲望:真正的欲望都是形而上的。如果有人受到榜樣的影響而想要一個包包,他追求的其實不是那個包包,而是他認為擁有包包帶來的那種感受──事實上我們都在尋找榜樣,以滿足這種形而上的欲望。
  2. 專家崇拜:權威比我們想相信的還具有模仿性,通往我們最鍾愛的專家的路,其實是由模仿的影響力所鋪成的。
  3. 想法改變現實:我們對現實的看法會改變行動,進而真的改變現實,反倒造就了自我實現的循環。當一個人專注在敵對競爭者所想要的事物時,雙方的欲望會相互影響,加強這個事物的吸引力。如果陷入這樣的戰爭,就會被另一個人的欲望所束縛,無法逃脫。
  4. 鏡像模仿:不管你的競爭對手做什麼,你都做與他相反的事情。就像文青鄙視流行文化,如此一來,「努力離開人多的道路,反而落進相同的溝渠」,除非在這段敵對關係中有人先放棄或另一方脫穎而出,否則永無止盡。

找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欲望

接著,是了解自己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什麼。

如果有很多事該做,價值又同等重要,或不清楚了解價值之間的關聯性,模仿就會成為決策的主要動力,並且,最常被模仿的價值就會勝出,在危機時刻尤其如此,如新冠肺炎初期的衛生紙搶購潮,並不是供需問題,而是模仿問題。

在確立價值層級時,一定有一些價值是絕對而不容改變的,這是金字塔的基礎,或是同心圓的中心,端看你如何描述自己的價值層級。

至於「測試欲望」,有下列兩個做法:

  • 想像你做出選擇後,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在想像的過程中觀察自己的情緒和內心想法。
  • 思考若是在臨終前做這件事,哪個選擇會更安心,哪個選擇會更焦慮?(尤其是結婚、辭職或創業這種人生重大選擇)

我也常常在思考,這個目標究竟是我想要的,還是我羨慕別人的成果而設的?

如果你和我一樣,經常在思考這點,和你分享書中的一句話:「設定目標並不是一件壞事,但當強調的重點變成如何設定目標,而非選擇目標時,目標很容易變成自我鞭笞的工具。」

>>關於價值觀層級,指的是找出自己最重要的價值觀,並且依照重要性做排序。如果你不知道價值觀有哪些,《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中有提到 50 個價值觀,你可以參考我的讀書筆記做排序。

心得:我們想要跟別人不同,但其實會忍不住做一樣的事

在《模仿欲望》一開頭,Luke Burgis 為了研究「模仿欲望」,還去拜訪了《 從 0 到 1 》的作者 Peter Thiel,因為這個模仿欲望的理論提出者,是他還在就讀史丹佛大學哲學系時的教授。

Peter Thiel 對作者說:「模仿理論與『人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種觀念背道而馳。」他畢業後,花了好一段時間才克服這種欲望。這也是為什麼他會選擇讓 Paypal 與馬斯克的 X.com 合併,而不是在削價競爭中內耗彼此。

你以為欲望是自己想要的,可所有的欲望都只能在互動中形成,我們會不自主地在社交距離較近的對象中尋求「榜樣」來模仿,就像表現好的同組同事、同學,甚至是隔壁那個看起來過得很好的鄰居,如果能夠理解這種機制的運作,就能覺知到自己「正在模仿」。

當然,模仿未必是一件壞事,但所有看起來很正向的模仿,也有可能落入競爭局面,端看自己如何看待這方面的欲望,如上面提到的「健身」正面循環的例子:

如果健身只是為了滿足讓身體更健康的需求,就能客觀看待進步幅度不夠大的問題,而不是和他人比較誰的肌肉量比較多或體態到底有沒有比別人 fit。否則,即便設好了正面循環飛輪,最終也會落入一場牛與鬥牛士的競爭當中。

就像作者去創業,不是因為源於帶來深層滿足感的需求,而是為了和那些畢業後成功的學長姐一樣,後來他選擇結束公司,休息三個月,重新探索、定位自己具備核心動力的欲望,才脫離這種不斷追逐什麼的競爭遊戲。

模仿欲望》這本書還有幾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部分:

  • 深厚欲望與淺薄欲望。
  • 如何找出帶來深層滿足感的欲望。
  • 領導者如何激勵與塑造欲望。

這本書提出的觀點不新,而是採用新的切角進入欲望的世界,但因為是新的切角,需要從多個面向來討論「模仿欲望」,導致敘事有一點點亂,不過,不影響整體的趣味性,只是需要花點時間慢慢讀,去反思自身的狀態。

如果你想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或者進一步利用這種模仿欲望,我推薦你讀一讀,也希望這篇讀書筆記的分享可以幫你更了解這本書。

26
你一個月讀幾本書呢?

這是一個小小調查,你可以在最後一欄留下別的意見喔~

other answer noteIf 'Other' is filled, checked answers are ignored.

You will be redirected

Share this post

「閱讀很重要,但生活也是。」相信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也是閱讀的一部份,目前的身分是文字工作者二度就業中。有任何合作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