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讀書筆記

真正的執行力:找到 To-Do list 上的「領先指標」

to-do

最近在看《執行力的修練》,提到什麼「當責」、「第一要務」之類的,都是商管書裡很熟悉的名詞,但是,關於「領先指標」和「落後指標」,卻讓我有了新的思考。

  • 領先指標:可直接影響的、我們能掌控的項目,如內容質量、遵守紀律的程度、關心客戶的次數、提到加購項目的次數等。
  • 落後指標:非直接影響、且通常是最後成果的項目,如流量、銷售額、客戶滿意度等。

舉例來說,你無法掌控車子在路上拋錨的頻率 (落後指標),但可以掌控車子定期維修的頻率 (領先指標),若再舉生活化一點的例子,就是你無法直接掌控體重或體脂肪,但可以掌控每天吃多少卡路里、運動多久時間。

但因為「領先指標」經常是「反直覺」的,也就需要花費一點心思找出來,書中舉到 3 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

  • 有個工地想要提升工安品質,本來打算是提升工安課程的時數,但後來發現,遵守工安規則的程度才真正可以影響工安品質,後來直接列一張清單,讓員工自行檢查。
  • 有個年年墊底的球隊想提升勝率,但沒有錢買好球員,發現上壘率可以影響得勝率,直接把上壘率高的便宜球員都買下來,結果好幾年一度比到全國前三 (就是《魔球》電影的原型)。
  • 有個百貨想提升銷售額,但不得其法,後來發現一個銷售員的做法是介紹客戶 6 雙鞋、讓其加入會員優惠價,並和客戶聊天了解其需求,於是,鞋類部門試著量化,讓每位員工至少向客戶介紹 4 雙鞋、寫感謝卡並邀請客戶加入會員,還製作自主追蹤表格,結果銷售額比去年提升了 2%。

我之前聽到「領先指標」,一度以為是達成的高標,例如「一天發一篇文,改成一天發兩篇文」,結果其實是有差異的:每天發幾篇文,確實是「領先指標」的一種,但落後指標指的是發文後的成果,如流量,不是執行次數比較少。

但要怎麼找出自己的領先指標?

就是找出那些可達成槓桿效益的項目,並且,根據「 80 / 20 法則」,通常只有一兩項才是重要的:

  • 反直覺:這也是為什麼多數人更重視「落後指標」,因為比較明顯,也好理解。
  • 不易追蹤:要把行為量化並不容易,但還是要試著做出一個可執行、有量化指標的系統。
  • 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要嚴格執行卻並不簡單。
  • 最好先從能執行的最小成果開始,取得微小勝利。
  • 執行者一定能影響,且可控

好的點子總是多過我們能夠執行的。」看起來重要的事情太多了,但我們精力和時間都有限,所以,找到「真正可對目標產生影響的、有槓桿效益的量化行為」,才是「領先指標」的含義,也能避免「低效努力」的問題發生。

分享三個書中我很喜歡的「領先指標」:

  • 懷第 7 胎的媽媽為了保持身材,訂下每天走 1000 步的領先指標,沒想到散步卻意外成為她和孩子們聯繫感情的方式。
  • 一個爺爺為了讓孫子孫女知道他很愛他們,訂下每週都要和每個孫子、孫女相處一段時間的領先指標,有時是讀繪本、有時是一起買東西、玩耍,還有出席孩子們重視的重要場合,落後指標是每個孫子孫女看到他都會大叫,然後飛奔過去,而不是跑開。
  • 一個爸爸為了促進親子教養的品質,發覺改進家庭氣氛的關鍵是「愛他們的母親」,最後定下「敬重老婆」的領先指標,比如展現親切、溫和有禮的態度,以及種種幫老婆、為老婆效勞的小行動。最後,家中氣氛變好,也間接化解了許多親子之間的挑戰。

沒想到生活當中也可以有這麼多的「領先指標」,真是有意思。

有什麼感想嗎?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Share this post

「閱讀很重要,但生活也是。」相信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也是閱讀的一部份,目前的身分是文字工作者二度就業中。有任何合作事宜,請聯繫:matilda@slowmatilda.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