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查「PDCA 循環」是什麼,大部分的文章就會告訴你,P 是計劃、D 是執行、C 是檢查,而 A 是行動,連大型語言模型 AI 的答案都一模一樣(它也是從網路上抓的),可是我敢保證,你看完還是不懂要怎麼用,因為,我就是這樣。
為了搞懂「PDCA 循環」到底要怎麼用,我看了《鬼速 PDCA 工作術》、《讓自己快速進化的 PDCA 筆記術》、《懶人 PDCA 工作術》和《業績飆倍的 PDCA 日報表工作法》,一方面是想搞懂這東西的邏輯是什麼,另一方面是想看看能不能用來設計我的子彈筆記模板。
這篇文章會從「PDCA 循環的 3 個重點」開始,介紹個人如何運用 PDCA 循環(每個階段的邏輯與運用方式),最後還會介紹我的心得和延伸閱讀書單。
現在就開始吧,GO~
本文目錄
PDCA 循環的 3 個重點
- PDCA 循環的本質是「試誤」,所以後面的「檢查 C」和「行動 A」是關鍵。畢竟,如果沒有找出問題修正,把修正後的行動放到下次的 PDCA,就只是「PDDD」,而不是「PDCA」了。
- PDCA 循環是一個行動框架,如果沒有實際行動,根本不會有 PDCA。
- PDCA 循環是目標導向的,也就是說,最起碼要有一個目標(或假設),不管你是要改善、解決問題還是達成目標,要知道做什麼,也才有執行的動力。
因此,PDCA 循環指的是「根據某目標而設立的行動框架,並透過不斷行動再修正,形成新的 PDCA循環,達成最終目標」。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執行過許多次 PDCA,只是,不一定會意識到這件事。
比如,有部機器壞了,你假設某個地方有問題,針對性地做修理,然後測試,卻發現還是不會動,這時候,就換一個假設去試,再測,再試。要是你能從前一次的修理中汲取經驗,用這個經驗去計劃下一次的修理方式,就是 PDCA 的精神所在。
當然,你試了四五次發現不行,決定尋求外援,也是很合理的。在 PDCA 循環中,尋求外援,當然是其中一個選項,反正,只要最終達成目標(修好機器),想怎麼做都可以。
個人 PDCA 循環的 4 個階段
PDCA 循環是為了目標而服務的,因此,至少你要有一個目標才能啟動這個框架:
- P:考量目標與現況的落差,設定達成目標的檢核標準和方式。
- D:思考達成目標的各種方式(並數據化),列出更詳細的待辦事項(To-Do)去執行。
- C:找出失敗和成功的原因。
- A:根據檢視結果思考調整方案,與下個循環串聯或中止。
G (Goal):目標是什麼?
雖然原本的 PDCA 循環沒有提到「目標」(Goal),可目標牽動著整個 PDCA 循環的執行,無論你的目標是大或小都沒關係,只要你清楚自己的「Why」是什麼,也就是「為什麼要達成這個目標」的動力很足,就足夠你完成 PDCA 循環了。
P (Plan):考量目標與現況的落差,設定達成目標的標準和方式
在設立目標後,首先要思考的是,實際狀況和目標之間的落差有多少,落差大,你需要完成的時間就長、任務就多,反之則否。
如果拿爬山來比喻,就是你要爬玉山還是爬陽明山的區別,如果要爬玉山,事前要規劃的事項、要準備的東西和預備方案,就會比爬陽明山來得複雜許多,因此,像這種比較大的目標,就需要用中小型 PDCA 循環來支持。
以《鬼速 PDCA 工作術》的作者富田和成為例,他當初剛進社會的第一年,就立下「第一年的業績要贏過三年資歷的業務員」的大目標,分解之後,得到中間的目標是「新開發的客戶要達成 200 件」,再根據這個中間的目標加以分析,又會得到許多小的目標。
他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小目標是「讓櫃台人員幫我聯繫上客戶」,就根據這個小目標來設立 PDCA 循環,從「第一印象」、「說話方式」、「肢體表達」等方面下手,列出所有達成方式再列出待辦事項。這次先從「面帶笑容,注視對方,說明清楚來意」這個方式來執行,若是不行,下一次就嘗試「說出讓對方難以拒絕的說詞(事前準備好所有說詞)」等等。
他在書中提到,第一年光是靠執行這個小目標,就達成了「第一年的業績要贏過三年資歷的業務員」的最終目標,可見目標精準度對成效有很大的影響,但選錯也不要緊,畢竟這個框架就是給你試的。
所以,一開始釐清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目標是什麼,是很關鍵的,因為執行 PDCA 循環要不怕失敗,不斷試錯,如果動力不足,很可能試沒幾次就放棄了。如果「放棄」是其中一個選項倒不要緊,但與「個人成長」有關的 PDCA 循環,恐怕需要持續進行才有效果。
在計畫的 P 階段有許多思考框架可以用,如 5W1H、邏輯樹、OKR、黃金圈理論等等,選你自己最常用、用起來最順的就好。
延伸閱讀:
【讀書筆記】OKR 的運作模式及個人目標管理《 OKR 做最重要的事》
【讀書筆記】活用提問的思考法《 5W1H 超強思考術》X《麥肯錫精準提問術》
D (Do):思考各種達成目標的方式(並數據化),列出更具體的待辦事項去執行
在這個階段,就是執行已經在上一階段設定好的任務,比如,為了「三個月後,體脂肪減去 2%」這個目標,你設了下列三個任務:
- 每週居家健身 3 次,每次 15-20 分鐘。
- 每天攝取的熱量不超過 1600 大卡。
- 每天飲用水要超過 2500 ml。
為了達成上面的任務,還可以再細分成待辦事項 (To-Do):
- 列出所有適合居家健身的影片或應用程式,選出 3 個來做。
- 選出每週要做居家健身的日子和時間。
- 找一個最適用的飲食紀錄 App 來記錄每日熱量。
- 列出所有健康食譜。
- 買一個方便在公司加熱的便當盒。
- 每週的週末需規劃下週食材的採買清單並採買。
- 丟掉所有高熱量零食和飲料,換成低熱量的零食。
- 聚餐改為一個月一次。
- 買一個 2000ml 的攜帶用水杯。
在 D 階段,所有待辦事項分為「持續型」和「一次做完型」,像上面的「每週週末規劃下週食材採買清單並採買」、「每週居家健身 3 次」就是持續型,需要定期追蹤,但「買一個便當盒」就屬於一次做完的那種。
你可以根據輕鬆度、影響程度(成效)和所需時間,來決定最先要做的三件事是什麼。如果對你來說,買東西是最簡單的,那就先把便當盒和水杯買好;但如果你覺得定出日子和時間、找資料是最簡單的,那就先定出每週要健身的日期和時間,再找好所有食譜、健身影片和要用來記錄的 App。
「一次做完型」的待辦事項盡量不要拖到隔天,因為執行才是最重要的。
對我來說,會以影響程度(成效)為主、輕鬆度和所需時間為輔,來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由於減去體脂肪最重要的是飲食和運動,所以「把所有零食丟掉」就會是我最先要做的待辦事項。
如何安排先後順序因人而異,但一定要安排好所有待辦事項 (To-Do) 的先後順序,執行起來才會更輕鬆。
C (Check):找出失敗和成功的原因
這是 PDCA 循環最關鍵的階段,因為沒有檢核,就沒有下次循環。
- 「階段性的檢視」:在循環還沒結束之前,設下幾個時間點來做檢視,判斷之前列的任務或待辦事項有沒有什麼問題。
- 「檢視最終結果」:行動結束後,失敗或成功的原因。
1.階段性檢視
如果 PDCA 循環持續的時間較長,或是工作節奏比較快,可以考慮分階段檢視(但並非絕對):
- 持續一週的 PDCA,是否要在第三天時檢視?
- 持續一個月的 PDCA,是否要一週或兩週檢視一次?
- 持續三個月的 PDCA,是否要一個月或一個半月檢視一次?
這類「階段性檢視」是為了確認下面兩件事:
- 執行起來的成效是否跟預期差太多?或沒有成效?
- 執行起來是否有困難:時間不夠?資金有限?漏掉什麼待辦事項沒做?沒有動力?
如果能夠在「階段性檢視」中找出原因,就可以做細部調整:
- 是否重排一次先後順序。
- 是否尋求外援。
- 沒有動力執行 → 回到最上層的「目標」,考量這個「目標」對自己的意義所在。
- 成效跟預期差太多或沒有成效 → 再檢查一次任務和目標、任務和待辦事項之間的因果關係。
- 似乎遺漏了某些待辦事項 → 用 MECE 的方式再列一次。
- 資金有限 → 尋求外援或中止 PDCA。
以上這些都只是設想,還需要按個別情況而定,此外,如果在「階段性檢視」時發現「不需要調整」,繼續執行就好。
2.最終結果的檢視
循環結束後需要檢視的部分,有兩個:
- 為什麼失敗?
- 為什麼成功?
不管 PDCA 循環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要找出原因在哪裡,以便修正下次循環,或把成功的模式套用到下次循環。
如果失敗,可以用「問自己為什麼」的邏輯樹思考來找出原因(如上圖)。如果是比較複雜的目標,最好多問幾次。《BCG 問題解決力》的作者認為,根本原因通常不會超過三個,如果超過三個,代表沒有深入思考癥結點在哪。
如果成功,看能不能找到成功的原因,把這個原因變成一個可複製的模式,讓你可以半自動化地執行這個 PDCA 循環。
★ 案例:三個月後,體脂肪減去 2%
回到剛剛的案例,如果執行一個月後做「階段性檢視」,你發現自己一週只能做一到兩次居家運動,也有點提不起動力做,代表執行待辦事項有困難,從「時間」和「成效」兩方面來思考:
- 時間不夠:
- 週一到週五都要加班,回到家已經沒有體力做運動了。
- 覺得運動 15-20 分鐘還是太吃力了。
- 成效不如預期:
- 動力不足 → 一個月後的體脂肪聞風不動,有點灰心。
- 動力不足 → 自己的個性有點懶散。
- 成效不彰 → 發現自己每日蛋白質攝取量不足。
- 成效不彰 → 每天自己煮太吃力了。
在這一階段,要拋開過往的經驗和信念,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結果,如果認為自己就是懶,才會不想動,很可能就會錯失一次成功的機會。
>>延伸閱讀:用 8 個重點看懂「 80/20 法則」(又名帕雷托法則)的原理與應用
A (Adjust):根據檢視的結果調整方案,串聯下個循環或中止
原本的 A 是 Action,不過,我參考了《鬼速 PDCA 工作術》的做法,把 Action 改成 Adjust,因為如果是「行動」,確實很容易跟 Do 搞混,Adjust 就代表著針對檢視出來的問題,擬定調整方案,考慮要中止、變更還是追加。
看起來好像有點複雜,總之,就是你檢視後,決定是要調整,還是不要調整:
- 不要調整:把成功經驗串到下次 PDCA 循環,或者結束不做了。
- 要調整:根據檢視的結果,要調整哪個階段,通常會有「中止」、「變更」和「追加」三種情況。
1.檢視結果後,決定調整某個階段
如果可以的話,先從執行面檢視,再看看計畫面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果先從目標開始檢視,很容易就會想換一個新目標或新計畫,這樣一來,PDCA 循環可能沒有成功的一天。
- D 階段的調整:
- 前面的階段都沒有變更,只是針對要做的任務和待辦事項來做調整。
- 排除已經結束或效果較差的任務和待辦事項,追加其他的。
- 再調整一次優先順序。
- 案例:
- 中止:喝水習慣已經養成,不必再追蹤。
- 變更:由於運動量不足,每週兩次的居家訓練改為健身房教練課。
- 追加:作息規律,運動才有效,於是增加「每天 10 點以前入睡」的事項。
- P 計畫需要大幅檢視:
- 目標不變,但必須變更其他部分或追加要解決的問題。
- 案例:
- 中止:兩個月後已達減去 2% 體脂肪的標準,提早結束計畫。
- 變更:因為太過吃力,決定把計畫延後,改成「六個月減去 2% 體脂肪」。
- 追加:需要增加健身知識,增加「閱讀 2 本書和觀看 10 部影片」的任務。
- G 目標調整
- 中止:因為「太勉強」、「發生意外因素」或「超出預算」的考量而放棄目標。
- 因為腸胃炎,不得不暫時中止「減去體脂肪」的計畫。
- 變更:變更目標對象或不得不提前完成,通常是遇到阻礙時,朝著新目標啟動 PDCA。
- 發現自己沒必要減體脂肪,把目標改成「健康生活」。
- 追加:遇到意想不到的重大問題或必須完成的事情時,同時執行另一個PDCA。
- 對自煮便當很感興趣,決定開始成為創作者,分享便當內容,同時繼續「減去體脂肪」的計畫。
- 中止:因為「太勉強」、「發生意外因素」或「超出預算」的考量而放棄目標。
- 不需要調整,繼續執行這個「減去體脂肪」的 PDCA 循環。
2.PDCA 循環結束後,接到下個循環
假設「三個月後減去體脂肪 2%」的計畫成功了,但就要考量自己是為了哪一種更高的目標來執行這個 PDCA 循環,再考慮是否接到下個循環:
- 你想要有更健康的身體,增加工作效率 → 以「增加體力」為目標,設定下個 PDCA 循環。
- 你的體脂肪仍然很高,還需要減 → 將成功經驗模式化,加到下個 PDCA 循環。
- 你已經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想維持目前的狀態就好 → 決定不再執行 PDCA 循環。
案例:三個月後,體脂肪減去 2%
接續上述案例,檢視後決定在 [計畫P] 和 [執行D] 階段做調整:
- P 階段的調整:
- 你週一到週五都要加班,回到家已經沒有體力做運動了 → 改成「晚上早點睡,早上早半小時起來做運動」。
- 覺得運動 15-20 分鐘還是太吃力了 → 改成 10 分鐘的 TABATA。
- D 階段的調整:
- 動力不足 → 一個月後的體脂肪聞風不動,有點灰心 → 上網蒐資料,發現這是正常現象(代表漏掉情報蒐集類的待辦事項)。
- 動力不足 → 自己的個性有點懶散 → 找一個社團或朋友彼此督促。
- 成效不彰 → 每天自己煮太吃力 → 買現成的冷凍食品或買健康餐盒。
設定時,最重要的三個數字
C 和 A 這兩個階段是真的比較複雜一點,但說穿了,就只是做三件事:
- 定期檢查有沒有問題,有的話,回頭找問題在哪。
- 如何解決問題,讓這個計畫可以順利執行。
- 結束之後,有沒有成功經驗可以複製?沒有的話,問題出在哪,怎麼改善讓下次計畫可以用?
所以,如果目標、計畫和執行等階段設下的細節都很具體,也有數據化,你在檢查的時候才會知道成效如何,也才能跟著調整。通常來說,最重要的三個數字是:
- 執行所需的時間或截止日期。
- 什麼時候開始執行?執行的週期怎麼定?
- 要做多少量才有效果?
就像這篇文章中的案例,一開始的目標就很明確是「三個月後」減去體脂肪「2%」,有時間、有達到的數據標準。所以,接下來的任務和待辦事項也一樣要數據化,不然,最起碼也要訂下可追蹤的執行頻率和時間,比如每天晚上 10 點前入睡,並確認有沒有每天做到就好。
心得:使用 PDCA 循環 = 加速自我成長
如果你是一個很在意「自我成長」的人,「PDCA 循環」搭配「原子習慣」,這兩種框架能幫你養成好的習慣,每天修正0.1、進步0.1,長久下來,肯定會變成一個「更新的自己」,可前提是,你真心想做,而且執行力要夠強。
但其實,你如果很認真的執行一個目標,不管過程如何,失敗幾次,都不會放棄,基本上可以說就是在執行 PDCA 循環了。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本來想要把「追男女朋友」當作例子來談的,但沒相關經驗……怕無法談的全面,不過,對於如何維持運動習慣,還是有點經驗的。
以前執行過幾次運動瘦身的 PDCA 循環,最成功的一次大概是我 24 歲時,那時候大概是很想談戀愛(加上外貌焦慮),一開始無論如何少吃多動,體重都是聞風不動,後來跟著公司去吳哥窟旅行,旅行團怕出事,晚上都不排行程,所以莫名養成了早睡早起的作息。回國之後,發現自己竟然亂吃也瘦下來,這才發現作息規律其實很重要,後來那兩年是我這輩子最瘦的時候。
最近這一次則是生完第二胎,如何少吃多動都沒用,後來才發現年紀變大導致的肌肉量減少,會影響每日的熱量消耗率,就認真開始做居家訓練,只是沒有執著在肌肉量的增長,畢竟,我只是想要精神好一點而已,結果,反而能夠維持一年多的基本運動習慣。
至於 PDCA 循環,當然也是一種需要養成的習慣,只要習慣了,不需一直提醒自己要跟著流程做,就會半自動化了。只不過,回顧我的人生,發覺自己對真正在意的事情才能啟動 PDCA 循環,比如健康的生活、寫部落格等等。
你有沒有一直想做但沒做的事情?試試看這個 PDCA 循環的行動框架,它能幫你達成理想喔!
延伸閱讀書單
- 《鬼速 PDCA 工作術》:如果你對職場成長類的 PDCA 循環很有興趣,推薦看這本。作者富田和成從金融業的基層開始做,一路做到自己開公司,是個很有企圖心、執行力非常強的人,什麼階段的內容都可以 KPI 化,但這本講得太細,閱讀起來需要一點耐心。
- 《讓自己快速進化的 PDCA 筆記術》:要是你只是想用 PDCA 循環讓個人成長,並想馬上理解,這本會更適合你,內容以手帳的紀錄為主,因為想順利執行 PDCA 的話,紀錄才方便回顧,書裡有基本模板可以跟著做。
- 《懶人 PDCA 工作術》:我覺得這本跟 PDCA 的關係比較弱,但內容確實是根據 PDCA 的框架所寫的,有點像是在談創業時執行 PDCA 的精神與態度。不過,文案真的很吸引人,什麼「零意志力也 OK 」真是讓我腦波弱(要提醒你的是,作者能做到開好幾間髮廊,根本一點也不魯)。
- 《業績飆倍的 PDCA 日報表工作法》:由於作者是小型創業者的顧問,因此,這本前半的內容是搭配輔導案例,談如何使用日報表達成 PDCA,主要是小店創業、個人創業的例子;後半還講解行銷漏斗、財務分析和針對事業體的 49 個問題,非常適合小型創業者來讀。
- 作者在後記中提到:「日本若朝高齡化發展,經營者的活動期間自然會拉長,商業環境也會出現難以想像的劇變,因此,單靠直覺和經驗就能經營企業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往後的經營者必須冷靜觀察並分析每天在社會上發生的事情,養成習慣,將好事規則化,修正失敗的軌道,任何想法不要推延,都要確實執行,才能應對變化多端的時代。」我深表認同。
很喜歡你對於PDCA的解釋,也很喜歡你的文字,很有幫助也看的很舒服,謝謝分享!!
很感謝你的回覆!我真的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