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沒有意志力,那就培養持續做的能力《恆毅力》

image 7
圖片來源:博客來

你很好奇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能夠堅持不懈嗎?或者,你過去想堅持做好一件事,卻總是失敗收場?

Angela Duckworth終其一生都在研究成就與努力之間的關係,在深入研究西點軍校畢業生、美國拼字大賽冠軍、頂尖運動員、業務員等領域的成功人士後,她發現這些人有共同的關鍵點,就是他們都願意為一件事持續投入全部的心力,便將這類同時包含熱情和毅力的特質,稱作「恆毅力」(Grit)。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感到好奇,可以先看看她在TED上的演講,目前來說,我會把這本書放入今年度的推薦書單裡,因為,書中對於這個主題的探討是全面性的,除了先介紹「恆毅力」的定義和重要性之外,還從熱情、練習、目的和希望等四個內在因素,延伸至環境與組織等外在因素,並認為由內而外及由外而內兩個面向都能幫助我們提升「恆毅力」。

你好奇自己的恆毅力究竟是如何嗎?她的官網上有「恆毅力量表」可以作測驗(連結)。此外,她還和Stephen Dubner共同主持Podcast「No Stupid Questions」,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聽聽看。

這篇文章會先從「什麼是恆毅力」開始談起,再討論「如何找出頂層目標」、「刻意練習與心流的關係」,最後是我的三點心得。

什麼是恆毅力?

恆毅力

「恆毅力」和天資毫無關係,是一項特質,根據作者Angela Duckworth的看法,指的是「你會投入一件非常在乎的事情,在乎到你願意一直守著它」。

她熱愛教育,在麥肯錫工作幾年後,27歲決定辭職去中學教書。在那裡,Angela發現一些天資不高的孩子卻擁有極高的毅力,下課時不太出去玩,考試考得不好會求助老師或同學,努力去理解那些難懂的部分,因此,通常考得好的不是那些在課堂上迅速理解的聰明孩子,而是這些天分不高卻後來居上的勤奮孩子。

也因此,教書那幾年的經歷,讓她對「努力所獲得的回饋」越來越感興趣,於是離開教職,進入研究領域,當上心理學家,經過多年,將能持續投入一件事情的特質,稱做「恆毅力」(Grit)

如果要具體的形容,就要談到Angela在華頓商學院演講時的小故事:

當天,演講結束後,一位學生跑來找她,介紹自己正在做新創事業,並說自己很有「恆毅力」,她說:「如果一兩年後你還那麼投入的話,請寫信給我,我再深入分析你的恆毅力。」

這個學生充滿疑惑,「可是,我幾年後不一定還會做這份事業。」

她回應:「要是你之後完全不在這個產業,也做著完全無關的東西,就有可能不是恆毅力。」

學生又問:「如果我都做不一樣的事情,但是都非常努力呢?」

她再度強調:「恆毅力不只是非常努力而已,那只是其中一部分。你會一直做你熱愛的事情,但不只是愛上它的那一瞬間,而是永遠愛它。」

根據書中的「恆毅力量表」,檢測一個人是否有「恆毅力」,會從熱情(passion)與毅力(perseverance)等兩個部分的問題來計算總分。因此,接下來會深入講解這本書對「恆毅力」中的「熱情」、「毅力」有什麼樣的定義。

恆毅力的熱情是「持續做」

在「恆毅力量表」中,關於「熱情」的問題,問的都不是你對目標有多麼熱切,因為很多人都把「熱情」誤解成對某種事物「癡迷」的態度,但Angela訪問高成就者,他們一再提到的是長期不變的投入,而非投入的熱切程度──三分鐘熱度很常見,持久的熱情卻很罕見

這裡她提到《紐約時報》東非辦事處傑夫‧蓋托曼(Jeffrey Gettleman)的例子,他曾得過2012年的普立茲國際報導獎。但其實,蓋托曼一開始的夢想是到東非生活,雖然他的確喜歡新聞業的挑戰性,可這終究是一個手段罷了。

為了能長久在東非生活,還是學生的他尋找目標,發現自己適合走新聞這行後,就開始精心規劃記者的生涯發展,先成為學校記者,再到當地小報當實習生,畢業後在當地報紙跑市政新聞,而後,一路累積記者資歷,10年後終於當上《紐約時報》東非辦事處的處長。

從結果回推,似乎一切順利,但他也坦言非常辛苦,過程中有沮喪、有害怕,也常常遇到令人洩氣的事,幸好最後達成了終極目標。

Angela認為,恆毅力的熱情並不像一般人描述的煙火,畢竟,煙火綻放燦爛光芒的瞬間,就熄滅了,而比較像是內在指引的羅盤,需要時間打造、校準,直到找到正確的方向

恆毅力的毅力是「持續優化與挑戰自己」

社會學家錢布利斯(Daniel Chambliss)為了研究天分真正的意義,花了6年時間研究頂尖游泳好手與專業運動員後,發現「卓越表現其實是將一切平凡行動結合起來,所創造出來的」,但不僅僅是「努力工作的結果」,而是「利用一連串微量、可實現的方法更聰明工作的結果」。

尼采說過,「創造卓越的人是專注於一個方向,竭盡所能,充滿熱情地觀察自己與他人,在所有事物中洞察各種模式和動機,不斷整合各種可行的方法……」又提到,「我們將虛榮、自戀促成了對天才的崇拜,因為,只要把天才視為奇蹟,就沒必要拿自己跟天才相比,發現自己的不足……當我們稱某人是『奇蹟』時,也就表示『沒必要跟其相比了』。」

換言之,別人最後展現出來的天分很可能只是一連串的平凡日常,但我們不會想知道他日積月累的過程,也許感嘆一句「真是天才啊」,要來得簡單一些。

不過,Angela認為,要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天分仍然是一個關鍵因素,但「天分」要乘上「努力」,才會等於「技能」,而高成就者會持續培養「技能」,於是「技能」再乘以「努力」,最終才會達致某方面的「成就」。這兩個過程中,「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兩個公式,就是Angela提出的理論:

  • 「天分」X「努力」 = 「技能」
  • 「技能」X「努力」 = 「成就」

>>社會學家錢布利斯(Daniel Chambliss)這篇論文是1989年發表,原名為《The Mundanity of Excellence – An ethnographic report on stratification and Olympic swimmers》有興趣可以點開連結看原檔。

用內在羅盤指引你,找出人生的頂層目標

Angela以自身為例,她也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做「恆毅力」的研究,是先在牛津大學碩士畢業後,到麥肯錫工作幾年,覺得自己還是對教書有熱情,辭職去當中學教師,又過了幾年,才踏入心理學的領域,最後找到畢生研究的課題。

如今,她可以談「恆毅力」這個話題談上一整天也不膩。

你的目標有幾層?

恆毅力的目標

每個人的目標,大多有三個層級:底層、中層和頂層。

  • 底層:最具體且明確的,也就是待辦清單上的短期任務,更是我們能夠獲得成果的微目標,比如早上8點收信、回電話、寫一篇文章等,在性質上,只是達成目的的做法或方法。
  • 中層:作者沒有特別說明,但我認為類似於階段性目標,如果你計畫到西班牙生活,想利用考上西班牙的研究所來取得學生簽證,考上並取得簽證就是中層目標。
  • 頂層:如果你在問自己一連串「為什麼」的過程中,得到「沒有原因」的答案,表示你已經抵達目標階層的頂端。因為,頂層目標不是達成目的的方法,就是「目的本身」。有些科學家喜歡稱為終極目標(ultimate concern),但作者通常將其想像成羅盤,不僅指引方向,也賦予底下各層目標的意義,而「恆毅力」能幫你長期專注於同一個頂層目標。

但要注意的是,每個人的目標有幾層並非是固定的,很可能分很多層級,如果把底層目標拆得很細,或與頂層目標的距離較遠,就肯定會超過三層以上

缺乏恆毅力的目標設定

Angela認為,一般人比較常遇到的問題有兩種:

  • 目標層級彼此間不太連貫
  • 擁有很多中層目標,但那些中層目標都沒有連結到更一致的頂層目標,或有幾個相互競爭的目標層級,彼此間卻毫無關聯。

恆毅力高的人,通常設定的中層目標、底層目標都和終極目標相關,反之,缺乏恆毅力可能是因為目標層級彼此間不太連貫。例如:想當醫生或想進NBA打球,也能明確描繪出夢想中的願景,卻無法說出達成夢想的中層和底層目標,也就說,他們有頂層目標,下面卻沒有中層或底層目標支撐著。

這種情況,心理學家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稱為「樂觀幻想」(positive fantasies)。她的研究指出,一味樂觀地沉溺在美好願景裡,卻沒有思考達成目標的方式,也沒有預先思索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礙,這種模式只有短期效益,長期必須付出代價──雖然短期內這種願景讓你自我感覺良好,可長期來看,你終究會對無法達成目標的自己感到失望

不過,目標的確會有互相衝突的問題,例如,作者的心理專業目標與母親的身分──她只能想辦法與兩頭燒的狀況共存。

所以,所有行動都依據單一頂層目標是非常理想化的狀態,即便是最有恆毅力的人都無法做到。但可以透過精煉簡化,根據對終極目標的重要程度,把大量的中底層目標濃縮到剩下幾個最關鍵的目標

總之,目標階層越統一、一致、協調,效果越好。

如何找出頂層目標?

恆毅力由熱情和毅力組成,而熱情又是其中的關鍵,始於真心喜歡你所做的事。Angela研究的每位恆毅力典範都說不太喜歡工作的某些面向,通常要忍受至少一兩件討厭的雜務,但整體工作還是令他們深深著迷,也認為自己做的事有意義。

不過,在此之前,這些恆毅力典範其實都花了多年時間探索興趣。

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在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教心理學45年了。史瓦茲認為,很多年輕人無法發展出認真的職業興趣,是因為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也誤以為愛上某個職業應該是很突然、迅速的感覺,可是「很多事情的微妙及令人滿足之處,是堅持投入一段時間、深入摸索以後才會感受到,就像找伴侶,碰到潛在對象只是個開始,而潛在對象還不是唯一的完美對象,只是很有希望的對象而已。」

試著回憶青少年時期,因為,我們對職業的興趣通常是在那個階段開始萌芽。腦中有個大方向以後,你必須觸發這個才剛開始發展的興趣,走出去,真正開始做點事情。下列幾個問題,從最有把握的開始填,無論興趣定義有多模糊,你應該知道自己討厭做哪些事,別怕用猜的。

思考下列6個問題,在確定之前,你可以先用鉛筆寫下,保有修改的彈性

  • 我喜歡想什麼?
  • 腦中常浮現什麼?
  • 我在乎什麼?
  • 什麼東西對我最重要?
  • 我喜歡花時間做什麼事?
  • 我對什麼事情難以忍受?

在探索的過程中保持耐心,畢竟興趣的培育需要時間。持續發問,讓問題的答案指引你探索更多問題,也別放棄持續探索,找到跟自己有共同興趣的人,接近能夠啟發人心的導師。最後,如果你已經投入幾年,還是覺得那稱不上是熱情,可能需要深化這個興趣,因為大腦渴望新奇的事物,你會想把焦點轉移到新東西上是合理的反應。

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說:「真正吸引人的是新事物裡蘊含著的熟悉元素,也就是老調中見新意。」

>>對設定目標有興趣的話,請參考這篇《不清除負能量,生活也能好好過》,裡面有介紹簡單可行的「WOOP目標設定法」,來選擇、評估你想做的事情,讓目標變得更容易達成。

刻意練習與心流,哪個才是專家的經驗?

你有「刻意練習」與「心流」的經驗嗎?相較於比較痛苦的「刻意練習」,一般而言,大多數人比較認可進入「心流」的經驗,而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個人剛好對此有兩個疑問: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後,其實無法變成專家,如烹飪。
  • 不是每次進入「心流」的經驗都是我喜歡做的事,如剪輯、做圖文。

有意思的是,這本書剛好解決了我的難題。Angela為了搞懂兩者之間的區別,真的去和兩位學者深談他們的理論,甚至舉辦了一個教育工作者參加的論壇,讓他們分別論述自己的觀點。

傳說中的一萬小時

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終身致力研究專家如何獲得世界級的頂尖技能。他認為,大多數人都誤解了「刻意練習」,刻意練習並非只是累積經驗,而是以有用的方法做練習

書裡,Angela以自身為例,詢問艾瑞克森,說自己一直以來都有慢跑的習慣,從18歲開始,累積起來也有數千小時,為什麼她沒有變成奧運選手?

艾瑞克森詢問她,是否設定了跑速、距離等特定目標,Angela自然沒有,接著,他又確認Angela沒有記錄跑速、距離、路線、跑完後的心跳、或是中間穿插快跑的次數,也就是說,她的慢跑習慣一成不變,每次跑步都跟上次一樣。

最後,艾瑞克森下了結論,「我猜妳也沒有教練,對吧?」Angela忍不住笑了。

也就是說,這一萬小時要有特定的目標,想辦法讓自己比上一次進步,才可以稱做是「刻意練習」。

心流與刻意練習有何不同?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認為,專家最與眾不同的經驗是「心流」(Flow)。這是一種渾然忘我的專注境界,即便是在進行難度極高的挑戰,卻仍然有一種不費吹灰之力的感覺,彷彿一切是自然發生的。

他認為「刻意練習」確實是需要的,但只要你認為值得、可行,能運用所學表達自我及達成想要的目標,不一定會覺得辛苦。

為了深入了解與探討這兩個狀態有何區別,Angela回顧自己的研究資料,並逐一訪問恆毅力典範,發現描述兩極化:

有的人認為在精進的過程中很辛苦,甚至稱不上有快樂幸福的感覺,但因為挑戰成功後很有成就感,才能堅持下去;有的人則認為刻意練習的經驗也可以很正面,就像嬰兒學步一樣,最重要的是,在體驗的過程中不要自我評斷。

最後,她的結論是,刻意練習與心流是兩種完全截然不同的正面體驗,據她的調查,恆毅力高的人會經歷比較多的心流和刻意練習,兩者並不衝突,因為,刻意練習是一種行為,心流則是一種體驗,且兩者沒必要同時發生

經驗模式目標狀態
刻意練習解決問題有特定目標找出有問題的地方並克服之
心流享受當下沒有特定目標感覺起來毫不費力

我的個人經驗

之前,我對「一萬小時」的說法頗不以為然,因為我畢業後為了省錢,開始練習在家自煮,加上後來在家帶小孩,前前後後也差不多要幾千個小時了,但煮出來的味道還是很普通。

只不過,前陣子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進步,不是在口味方面,是在利用食材時變得更隨意自然。

以前的我一定要看食譜才會做菜,可現在只要打開冰箱,就能以現有食材來決定要煮什麼,也大概知道省錢時要買什麼,所以,我後來思考,因為我的目標不是變成「廚師」,是想要在家吃得健康,當然不會在口味和技巧上有什麼進步。

也就是說,一萬小時不是沒有任何意義,端看目標是什麼,及有沒有針對目標設定練習的方法

至於心流,其實我在剪輯和做圖文時,都有「類似」的經驗,之所以說「類似」,是因為我不認為當下的自己有特別愉悅或滿足,只是,時間確實流淌得特別快,過程也有些飄飄然。所以,當我看到書中提到之所以會產生心流的經驗,有可能是「挑戰的水準剛好和目前的技能程度相當」,頓時恍然大悟。

但其實,我在成長過程中有真正的「心流」經驗。高中參加合唱團時,因為天分不高,要花很多時間刻意練習才能被選入比賽隊伍,有好多次在和團員合唱的當下,我其實是充滿愉悅和感動的,也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只是,合唱不是我的志業而已。

所以,我在尋找頂層目標的時候,不完全會參考「刻意練習」和「心流」的經驗,這只是其中的兩個面向而已,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能一直持續做下去的事情是什麼,並且,持續探索和提問

[sibwp_form id=2]

我的三點心得

恆毅力雖是天生,但可以後天培養

書中第4章有「恆毅力量表」可以做練習,令我哭笑不得但又不意外的是,算出總分後,我的恆毅力分數很低,只比20%的美國人好一點而已,但也不會覺得灰心,因為,Angela認為「恆毅力」是一個可以培養的特質。

我認為,一直持續做同一件事並不容易,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不是你想做的事,又或者,你以為想做的事只是表象,還需要再深入探索與培養。書中建議,可以從兩個方向培養恆毅力:

  • 由內而外:在探索、培養興趣並刻意練習的過程中,用內在羅盤定位頂層目標,並相信努力的價值。
  • 由外而內:找出值得效仿的典範人物,或參與相關組織,用環境與夥伴的力量影響自身。

但不管是「由內而外」,還是「由外而內」,書裡的後半段都有很清楚的論述,誠心推薦一定要看。

>>作者的官網也有「恆毅力量表」可以做測驗,如果英文不太好可以用google翻譯轉成中文。

興趣需要再三觸發

幾乎所有恆毅力典範都會說,要找尋自己的熱情所在,可事實上,熱情不太會從天而降,他們每個人都花了許多時間在早期階段探索興趣,像在找自己的另一半,第一次見面有好感,也只是剛開始而已,因此,發現喜歡的事物,發展成興趣後,還要學會繼續強化興趣

書裡有個例子,我特別有印象,是「美國被譽為當代文壇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約翰‧厄文(John Irving),小時候其實有嚴重的閱讀障礙,因此,他很早就知道自己要比別人付出多兩倍的心力,才能寫出好的作品,為此可以一看再看、一改再改。

一人公司》作者也提過,他並非一開始就對做網頁有興趣,是做了之後,越做越好才感興趣的。

老實說,我也不是一開始寫部落格就中,在此之前放棄了兩次:第一次是10年前,網上瘋美食旅遊,我也跟著寫,但寫沒幾篇就覺得很難堅持下去;第二次是7年前,想再挑戰一次,寫婚禮的主題,才寫了7、8篇,感覺被人抄襲就不開心,不想再堅持下去。

直到兩年前,我評估自己應該是適合寫部落格的,抱著決心再挑戰看看,一開始寫親子的內容,但才寫到第二篇就卡文好幾天,最後覺得這樣不行,轉而把當時正在看的《人性的弱點》寫成閱讀筆記。寫閱讀筆記時,就感覺自己的情緒與狀態完全不同,最後,竟然也堅持寫到了今天。

因此,許多創作者說要從興趣開始,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我是GaryVee》也提到堅持創作的重要性,那些知名的部落客都是堅持了多年,才能被我們看到,所以,有時看到一些網站的文章明明寫得不錯,但好像幾篇就中斷了,覺得很可惜。

如果你覺得做起來不太對,也許換個內容,再摸索一陣子,別那麼早就放棄

恆毅力不是唯一的特質,卻絕對重要

前面提了許多關於「恆毅力」的重要性,但其實,Angela認為,並非擁有恆毅力就能創造卓越,要想成功,還需要其他因素,包括自制力、感恩、情緒管理、好奇心和熱情等等,也沒有任何一個品格是特別重要的。

尤其在教養孩子時,她並不認為恆毅力是孩子唯一需要的特質,如果一定要在卓越與良善之間二選一,她會以良善為優先。

但我認為,這本書是唯一把「努力」這個主題講得特別深入而全面的,除了介紹毅力與熱情的重要性之外,還討論目標、志業等等的區別,也舉出不同的例子來鼓勵我們培養自身的恆毅力。

最有意思的是,在附錄中,Angela回答了7個常被問到的問題,包括:

  • 追求恆毅力的同時,難道不會付出代價嗎?
  • 恆毅力是可能失去的東西嗎?比如以前對某種事物很熱中,結果現今索然無味。
  • 哪種成長環境比較容易培養恆毅力?
  • 恆毅力也和愛情有關嗎?
  • 現代人活在手機和社群之中,我們是否身在一個「恆毅力特別弱」的時代?
  • 要怎麼幫助孩子培養恆毅力?
  • 恆毅力是決定成功的唯一因素嗎?

我想,恆毅力即便不是決定成功的唯一因素,卻絕對是最關鍵的那個,畢竟,沒有開始,沒有努力持續下去,中途放棄了,等於什麼都沒有──當然,該不該放棄、如何放棄、何時放棄、什麼時候放棄、是全盤放棄還是放棄一部分,應該可以寫成另外一本書了。

你有正在持續努力做的事情嗎?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經驗喔!

>>幸運真的能影響成功機率?參考這篇:怎樣才能變成一個運氣好的人?《幸運的科學》

在喜歡的平台上購買《恆毅力》

Share this post

「閱讀很重要,但生活也是。」相信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也是閱讀的一部份,目前的身分是文字工作者二度就業中。有任何合作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5 comments

  1. 哇,沒有想到你經歷了三次寫網誌的時期,真的不容易,不過還好你有繼續寫下去,我以前也在豆瓣寫過一些書評,想請教 主婦M 你會碰到想要回去改舊文章的情況嗎?我可能有點完美主義,會經常想要改舊文的表達文字之類的,甚至想要刪除….例如觀念不同了以前推薦的書現在不想推薦,感覺也滿有可能會耗損恆毅力的xD

    1. 很少,大概是我想保留那個時候的我吧。不過要是回去看,發現有一些字句上的問題或資料錯誤,會稍微修改一下。你也可以保留原來的書評,後面再補充一小段你現在的想法,我覺得也蠻有趣的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