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臣服實驗》是麥克‧辛格(Michael A. Singer)於2015年出版的作品,內容講述他的親身經歷。50年前,辛格察覺腦裡批判且喋喋不休的聲音後,開始探究,靜坐修行,並決定只要生命當中發生任何事件是腦內聲音抗拒或恐懼的,他就答應下來,認真執行。
雖然這是一本身心靈書籍,但作者辛格其實是「WebMD Health Corp」的前執行長(於2004年辭職),他於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之際,開始這段「臣服實驗」(Surrender Experiment)的旅程,40年後,他卸下工作,回到最初的地方,繼續經營靜修社區「宇宙聖堂」(Temple of universe)。
以下內容會從「什麼是臣服實驗」開始,並以本書時間軸來講述辛格的這段旅程,包括「在臣服實驗之前」、「開始臣服實驗」及「那些臣服而來的」等,最後是我的3點心得。
本文目錄
什麼是「臣服實驗」?

「臣服實驗」的定義
乍聽到「臣服」這個詞,可能會聯想到最近很紅的「躺平」,或者「消極」、「什麼也不做」的情境,但其實,辛格所謂的「臣服」,指的是,只要生命中發生什麼樣的事件或要求,是腦內聲音覺得不應該做的(抗拒或恐懼),就「臣服」於這些事件,認真去做,看看最後會發生什麼。
由於心智受到過去經驗的束縛,會對生活中的事件產生自動化的反應,這是《顛峰心智》所說的「心智模型」、《當身體說不的時候》的「信念」,也是《原生家庭木馬快篩》所說的「木馬程式」,比如「我沒經驗一定不行」、「這一定很麻煩」或「沒有人會幫我」之類的想法。
我們的「個人自我」通常會有「我應該」和「我不應該」的評斷機制,這並不是來自於「自己」的判斷,而是過往經驗所形成的思考模式,如果能放開自身的好惡,就會發現生命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事物。
「臣服實驗」的原則
人類通常會對「未知」感到恐懼不安,因此利用各種方法掌控「未知」,以減緩不安的感受,例如,選擇一條較平緩且可「預見」未來的人生道路、透過各種命理「預見」未來等等,但我們控制的力道越大,結局可能越無法如己所願。
以下統整辛格所體悟出的4個原則:
- 臣服不是軟弱和膽怯,而是勇敢進入未知。
- 腦內聲音在評斷時,不代表就得去聽,或是讓它影響人生的方向。
- 在極度忙碌的生活裡,利用呼吸、冥想或靜坐保持足夠的意識。
- 生命中意外發生的事件,可能是你必須練習面對的恐懼、軟弱和焦慮。
在「臣服實驗」之前
當辛格第一次察覺到腦內聲音時,是他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與朋友聊天時,突然冷場了,那個聲音就不斷在說「這太尷尬了,我得說點什麼」、「談談天氣或吃點東西好了」等等。
那個當下,他「注意到」自己感到不自在,想找點話題來聊,從那一刻開始,他開始「觀看」自己的心智活動和情緒,不是像以前那樣「感受」,彷彿「心智」和「我」之間完全分離,而他正在「心智」上方,看到各種想法被創造出來。
由於他已經能夠察覺到自己的心智活動,便想讓自己的內在平靜下來,不僅開始和朋友談起這些聲音,還到圖書館裡翻遍所有心理學的書,卻沒有一本談論這方面的事情,直到一個同學聽說他的狀況,給了他一本《禪門三柱》,才讓他找到答案。
>>《禪門三柱》是Roshi Philip Kapleau所著,於1966年出版,內容是他在日本接受了13年的禪宗訓練,師從三位禪師後,對「禪」的理解與闡述,是第一本向西方人解釋禪宗修行的書,也是一本暢銷近60年的宗教經典,繁體中文版由釋法嚴所譯,由慧炬出版社出版(已絕版)。
靜心
《禪門三柱》中提到,想讓自己停止解讀、談論及思考和心智活動有關的一切,內在更加平靜,唯有進行「靜心」活動,於是,辛格按照書中所說的方法,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看著自己的氣息一進一出,心裡重複默念「哞」的音,並日漸增加做這個動作的時間。
他沒有參加任何活動,就只是獨自修行,一開始,每天靜坐15到20分鐘,不到一個禮拜,就改為每天早晚靜坐半小時。某次,他和親友去國家森林保護區旅遊,獨自走到森林深處靜坐,意外有了「超脫」的體驗,感受到內在的能量。
旅行
體驗到靜心的好處後,辛格想要花更多時間靜心、做瑜珈,當他想要為暑假找個好去處時,班上有位同學突然問他有沒有去過墨西哥,並說那裡很有趣,值得一遊,沒過多久,他某天在書店閒逛時,被地上一本墨西哥旅遊書絆倒,最後,他去加油站加油,發現有人把一張墨西哥地圖放在加油機上。
他不知道這些巧合從何而來,可墨西哥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便決定暑假時去一趟。他的親友們都很擔心,說那裡治安不好,也因此,當他兩度遇到陌生的墨西哥人時,腦袋裡出現了聲音:
「他們是不是來搶劫的?」
「難道這片土地的主人拿槍要來趕我走?」
他第一次遇到時,非常害怕,沒想到在露營車外敲窗的是一名九歲的墨西哥小男孩,他捧著牛奶,說:「這牛奶是我媽媽說要給山丘上的美國人喝的。」
第二次遇到時,他正在閉眼靜坐,聽到兩名騎馬的墨西哥人在他身邊轉圈,心裡很緊張,但還是強迫自己專注於內在,等平靜下來,他才張開眼,原來對方只是想跟他閒聊,還邀請他隔天到他們的村莊看看。
有了這樣的經歷後,辛格開始思考,「生命要給予我們的,難道多過於我們自己想抓取的嗎?」
居所
等修完所有博士班課程後,辛格決定休學,在一個遠離一切人事物的地方專注修行。
在開始找土地前,他某天在加油站加油,工作人員突然和他攀談,聊到附近有很美的土地正在出售,他當下就決定要去看看。
那是一塊座落在森林之中的地區,辛格很滿意這裡的荒無人煙,決定了一個金額後,告訴自己,如果無法以這個金額買下,代表這片土地不屬於他,而後,他很順利地買到最靠近內側的十畝地,開始準備蓋一棟可以絕對隱居起來的小屋。
因為經費不多,辛格找了一個中學以來就認識的好友一起蓋房子,因為兩人都沒有經驗,又找了一位建築系畢業的朋友來幫忙,透過各種節省的方式,最終,夢想中的小屋漸漸成形。
開始「臣服實驗」

辛格搬進新家後,每天清晨三點起床,靜坐幾小時,再到田野間散步、沉思,接著在戶外做瑜珈,午間與日落靜坐,捨棄一切外在事物,更聚焦於深層的內在狀態。可他是一名領獎學金的博士班學生,因此有義務在下午時進城教課,上完課再開車回家。
某天,辛格在靜心時體悟到,自己多數的心智活動都圍繞在「喜歡」或「不喜歡」上,於是,為了擺脫這一切,他決定不再聽從那些與個人喜好有關的聲音,並展開一項「接受生命之流呈現在眼前的任何事物」的修行,或許,能因此突破到他一心嚮往的境界。
在社區大學教靈性
於是,當經濟系的系主任在走廊上攔住他,請他指導佛州社區大學的新任校長通過博士資格考時,可想而知,辛格的內心充滿抗拒,「不行!我必須把所有時間都放在修行上!」但他最近才決定要「臣服於生命帶來的任何事物」,便忽視那些聲音,張口答應下來。
自此,他真正開始這項「臣服實驗」,讓生命掌控他的人生。
社區大學校長通過博士資格考後,打電話邀請辛格到社區大學擔任兼任教師,辛格雖滿心不情願,卻因「臣服實驗」答應下來,在與該校的課程總監見面時,他提到自己只會教關於「腦袋裡的聲音」的事情及如何應對,並讓學生好好享受地球上的旅程。
對方說,唯一符合這個內容且還有空缺的,是社會基礎科學,需要負責三分之一的一年級學生。於是,當他暑假從北加州修完瑜珈課程回來,九月份就開始教課。一開始,課堂上只有20位學生,但漸漸地,旁聽的學生越來越多,甚至有某堂課多了40位旁聽學生,讓他差點連門都進不去。
舉辦大型避靜活動
在瑜珈課程與教書工作之前幾個月,有一名叫珊蒂的人突然在辛格家附近出現,希望每個星期天可以帶朋友來這裡靜心,後來,修過他的課的學生也來參與靜心活動。這個靜心活動直到今日依舊持續著。
隔年九月,如墨西哥之旅的預兆,辛格意外從兩個朋友那得知印度瑜珈大師巴巴‧穆塔納達(Baba Muktananda)這個人,其中一個朋友說,這位大師隔年春天要來美國,建議他用社區大學的專用信紙寫信到印度,邀請這位大師在途經佛羅里達州時,到附近停留。
雖然辛格覺得這個想法太瘋狂了,但他依舊沒有聽從內心的聲音,而是真的寫信到印度,幾個月後,一個人來他的住所討論相關事宜,表示大師與隨行人員停留一週,會需要:20名人員可使用的辦公設備、一間可容納50到100人當週可每天做靈修功課的房間,及一個可以容納幾百人的週末避靜場地。
聽起來,一個月薪350美元的大學兼任講師似乎很難達成這項任務,但辛格與幾個靜心活動的夥伴努力執行。首先,他們在一個國家森林保護區找到一個露營地,供避靜活動使用,後來放出消息,鎮上有個人聯絡他,提供一間完美契合條件的房子供辦公和靈修使用。
最後,為了宣傳這個活動,辛格只得同意在家裡裝電話,作為傳單上的聯絡方式,也因為這個活動空前成功,後來另一些人做出相同的要求,讓他又舉辦了好幾次大型避靜活動。
那些「臣服」而來的人事物
雖然,臣服而來的「事業」是這本書主打的賣點,但其實,辛格的旅程還有幾點值得注意,其中一點,就是每當他的事業轉折前,就會有一名合適的夥伴搬入靈修社區、加入事業,而且,通常都能恰如其分地適應新位置,並在社區裡居住數十年以上。
關於辛格的夥伴,以下舉例3位:
- 朵娜:第一次避靜活動前加入的新成員,主動負責聖堂社區的聯絡事宜與庶務。
- 芮妲:第一次接到居家改造案前加入的新成員,自願幫忙建築公司與聖堂的簿記工作。
- 芭芭拉:在程式公司仍是一人公司時加入,向辛格推薦自己是相關科系畢業,希望能加入團隊。
除了以上幾位,其他夥伴主要是程式設計公司時期加入的,不僅是靈修社區的鄰居,也能完全處理好新時期帶來的困難任務。就如辛格在書中說的,這些人彷彿是宇宙派來的一樣。
接下來,介紹辛格的事業歷程。基本上,他最主要的工作是經營「宇宙聖堂」靈修社區,接著的「為愛建造」建築公司是讓他可以從社區大學離開的事業,最後一個「個性化程式設計公司」則是因著個人興趣而生,只是他沒想到最後會變成上市公司而已。
建造「宇宙聖堂」(Temple of universe)

某次避靜活動的靈修導師,直接說辛格家附近的一塊空地會有一座聖堂,並在活動上公開宣布這件事,於是,小額資金湧入,另一些人則說自己會提供勞力與材料。
順應這樣的生命之流,辛格拿出設計圖設計了一座聖堂,開始建造,有多少錢就造多少。神奇的是,每次只要工程接近停擺,就會有剛好能進行下一步的捐款金額在他的信箱裡出現。
花了3個月的時間,辛格與夥伴成功建造出一座全新的聖堂,所有人把自己珍重的物品或照片擺在聖堂裡,囊括了所有宗教,也因此,大家稱其為「宇宙聖堂」(Temple of Universe)。
1976年,「宇宙聖堂」正式成為美國政府認可的非營利組織。
到了今日,這個靈修社區仍然在運作,除了固定在星期天舉辦的靜心活動外,辛格也於每個禮拜一和禮拜四晚上舉辦講座。他於書中表示,即便是後期擔任執行長期間,這三天的活動一直堅持舉辦,幾十年來不曾中斷。
>>這些年來,建築公司與程式公司賺的錢大部分用來買土地歸於「宇宙聖堂」名下,並支應社區的所有活動開銷,因此,親自到社區參與講座與活動,完全是免費的,有興趣可以看他們的行程表。
「為愛建造」建築公司
某天,辛格在聖堂附近散步,見到一位警長在聖堂前,有些緊張,上前詢問後,才知道這位警長是想邀請聖堂的建造者幫忙把車庫改造成居住空間。雖然每週還是要做教書的工作,但由於「臣服實驗」,他只得深吸一口氣答應下來。
第一個案子順利結束後,由於案主非常滿意,到處宣傳,辛格接到越來越多居家改造案,他全身心投入,將其看作是靈性修行的一部份,也開始學著接受金錢和做生意。在之後的靜心活動上,甚至有人主動提供承包商執照,讓他得以請團隊執行越來越大的案子。
與此同步的是,每當公司結束大案子而有所進帳,就會有人來向辛格售賣附近的土地,通常金額相等,因此,辛格決定,只要附近有土地要出售,而公司又剛好有足夠的金錢,就直接買下,歸在聖堂名下,再看看是哪些夥伴會住進社區。
「個性化程式設計」公司
辛格還記得,那是1978年的秋天,他去一家電子專賣店買建築公司需要的物品,卻遇見第一批上市的個人電腦,他愛不釋手,幾天後,感受到自己的內在深處發出呼喚,便返回那家店,用600元美金買下一部個人電腦。
這部電腦只有16K位元的記憶體、12英吋的螢幕及一個標準卡帶作為儲存空間,辛格打開附帶的一本BASIC程式語言使用手冊,自行摸索該如何使用所有的指令。
書中寫道,他使用電腦學寫程式時,跟他平常進行靜心活動的感覺類似,很有能量,因此,即便兼著聖堂和建築公司的兩份工作,他還是會盡量找時間研究程式,每天在晚間靜心結束後,會繼續使用電腦到半夜一兩點,睡兩三個小時再起來進行早上的靜心儀式。
由於身邊的人與店員都不懂程式設計,辛格只能不斷試錯,第一個寫出來的程式是「以愛建造」的會計系統程式。後來,他和電子專賣店的店經理成為朋友,分享自己寫的程式,店經理便想幫他介紹客人,結果案子越來越多,他時間不夠,只能改成經銷已經寫好的套裝軟體,並提供售後服務。
其後的故事一如文案所寫,辛格成為上市公司的執行長,但由於2003年美國政府控告公司的高層主管「會計詐欺」,他為保公司和夥伴,隔年卸下執行長職務,更直接從董事會離開。在進行司法程序的7年間,他寫下一直想寫的書,一本是《覺醒的你》,另一本就是《臣服實驗》。
[sibwp_form id=2]
我的3點心得
如果辛格沒有進行「臣服實驗」,他的一生會怎麼度過?雖然,如今他回到最初的地方,但人生經歷卻能寫成兩本暢銷書、製成一個線上課程,翻譯成多種語言,讓世上的許多人看到、聽到,我覺得這就是最神奇的地方,而且,聖堂社區的土地也的確從10畝變成900畝了。
凡人如我,並沒有懷疑這些經歷是真是假,因為這本書也不是買的,而是參加活動送的。老實說,我的運氣一直很普通,對於能抽中這本書,也很是意外,即便最近著迷於知識的輸入,比較少看身心靈,但既然是「臣服實驗」,那就「臣服」吧。
50年來,他沒有搬家
除了辛格寫的兩本暢銷書外,他50年來一直住在「聖堂社區」的房子裡,沒有因為事業的擴張而搬家,也是頗令我驚異的事。
在建築公司發展時,他都是做附近的案子,而程式公司發展起來後,他為了社區的活動,拒絕不少外地的案子,結果,有個當過飛行員的社區成員詹姆士聽到他講電話,自願載他去外地談生意──不管是不是真的,起碼他每週兩次的講座與星期天靜心活動都不是假的。
查了很多「聖堂社區」的資料,發覺這個社區的所有活動雖然都是免費參加,不過,這地方知道的人並不多,能查到的資料也非常少,想去的話,建議先聯絡該社區並詢問相關事宜比較好。
意識的能力很重要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前面關於靜心冥想的經歷是很大的關鍵,雖然我們不一定會像辛格一樣,某天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心智活動,但也可以透過正念冥想、瑜珈冥想或各種宗教方式來讓自己漸漸察覺。以身心靈的角度,這叫做培養「覺知能力」,以科學角度來談,就是培養「後設認知」的能力。
就如同辛格的遭遇,「覺知」到自己當下的意圖與評斷,可以是內在,也可以是外在。以內在的經歷來說,可能是突然意識到自己會說一些傷人的話,或不自主地做出重複的行為,而外在可能是意識到環境或別人的變化,更進階一些,就屬於「感應」的階段了。
至於「後設認知」(後設思考),是心理學名詞,意指「思考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在大腦外思考》提到,專家通常很難說清自己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可以利用「把步驟拆分再拆分」的方式來解析,而這個解析的過程就是「後設認知」。此外,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的一些狀況,就反思自己「為什麼會這麼想」,用「後設認知」的方式更加認識自己。
也就是說,如果辛格沒辦法意識到自己的心智正在抗拒或恐懼,就無法開始這段旅程。他的想法是「只要捨棄在你頭腦和心裡形成的、關於喜歡和不喜歡的個人反應,帶著這股清晰的覺知,去探尋眼前的狀況要做什麼就行了。」
我覺得這句話,也可以譯成「用開放的心態享受這段人生旅程,不以過去的經驗評判該做、不該做或喜歡、不喜歡,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不想「能不能」,只想「怎麼做」
看到辛格剛開始「臣服實驗」,想辦法克服恐懼與不安,勉強答應的過程,我突然覺得,這跟「走出舒適圈」的感覺一模一樣,所以,這本書也可以看做他個人勇敢踏出舒適圈的故事,當然,還加上很多意外經歷就是了。
辛格第一次蓋一棟小木屋,不僅他自己完全不懂怎麼蓋房子,連找來的兩個朋友都沒有實際經驗,一個是手工藝很強,另一個則是建築系畢業。但他沒有去想自己能不能做到,只思考該怎麼樣做到,最終真的做成了──這件事跟「臣服實驗」關連不大,是他本身想做的。
此外,他第一次學寫程式時,憑著一股熱情,拿著最簡單的手冊不斷試錯,竟也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寫出會計程式。而他因「臣服實驗」接案子回來做時,不管案子大小,一律把成品做到完美,案子也才會源源不絕,甚至最後必須經銷別人寫的套裝軟體才能應付這樣的需求。
也就是說,我並不覺得辛格的經歷都是「幸運」,而是跟他本身如何應對接踵而來的「幸運」有關,況且,要是他本人是個不好相處的人,那些夥伴還能跟著他幾十年嗎?
因此,那些靜心冥想、臣服實驗都只是他的起始點而已,如何擴大這些幸運,則和他本人的作為有關,你認為呢?
>>我第一次知道《臣服實驗》是Podcast靈魂相談室介紹《臣服實驗》的線上課程,後來則在《跨越每一次不敢》裡看到。《跨越》是第一本合作書,一開始收到邀請,其實有點抗拒和不安,怕不好看、不對胃口,但我忽略了這些念頭,答應下來,最後發現還不錯(這過程也挺臣服的)。而《跨越》作者李一諾最近親自在美國訪談了麥克‧辛格,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這部影片。
臣服實驗看起來還真像電影沒問題先生xD
其實我也有想到《YES MAN》這部電影欸,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看過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