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2023年又過了一季,你目前讀到本年度的推薦愛書了嗎?
我這一季甚至比上一季多讀了5本書,但也沒有覺得特別高興,主要還是因為這跟年初訂下的目標不符,稍微整理回顧後,看似豐富,但難免覺得有點雜,目前規劃7月要針對某個主題做閱讀,會在下一季的懶人包書單跟你分享成果。
這一季,我最喜歡的書是《恆毅力》和《越讀者》,前者讓我解開了對於「努力」這個主題的疑惑,後者則稍微透析了知識的本質。一直在苦苦思索的問題,就在字裡行間被作者打開,不得不說,真的有一種與書對話的暢快感。
除此之外,這陣子開始對紙本書、電子書的使用差異有了一點感受,我會在這篇文章的最後與你分享。
本文目錄
閱讀學習類
《讀懂一本書》
《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
我蠻喜歡這本書的,也印象深刻,因為很少有內容這麼多的日翻書。
作者佐佐木俊尚從小就愛看書,同時有20多年社會記者的經歷,認為「閱讀」就是要從時事和書籍兩方面汲取需要的養分,並進一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最後變成自己的「知肉」。
對如何使用數位軟體沒興趣的人可以跳過這部分,專注在「知肉」的講解上,我有對此做一些整理與評析,連結在此。
《超高效率!耳聽學習法》
《越讀者》
個人成長類
《成長勢能》
《幸運的科學》
《也許你該跟未來學家談談》
會看這本書,我還真的不是因為想設定目標才看的,而是這本書有談到「未來學是什麼」以及「未來學家到底在做什麼」的部分,對好奇「未來學」這門新興學科的人來說,這本書可以做為入門讀物。
不過,作為一名未來學家,作者常常要幫人解決疑難,不管是大小組織,抑或是朋友、朋友的朋友,乃至朋友的兒女,也因此,他所提供的「鑄造未來三階段」,就是針對個人所設計,讓你看這本書不僅長知識,還可以用這個工具打造想要的未來。
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容易對不可控的事物感到害怕,只要開始思考、開始動作,了解自己正成為未來的一部分,未來就不再是未知,而是清晰可見的藍圖。(讀書筆記連結)
行銷類
《2040數位行銷圈客法則》
《2040數位行銷圈客法則》主要談述的是,在數位時代,企業如何利用大數據來找到顧客真正會買單的「連結價值」,並提出設計「連結點」的想法,讓顧客覺得你不是利用數據打廣告,而是真的把他的需求放在心上。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日本新創企業的兩個案例,如零食訂閱制的「Snap.me」,和登山地圖服務APP「YAMAP」,前者的連結點是「點心盒」,後者的連結點是「應用程式」,也就是說,不是每個企業都必須要用數位的方式做連結,而是活用數據。我目前只有把這個分享放在IG上,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過程商機》
其實,所謂的「過程商機」不算是什麼新的概念,像選秀節目、直播、Vlog都是,近幾年,日本新創企業家古川健介提出「過程經濟」的概念,認為創作者也可以利用這個方式作為一種延伸的商業模式,讓自己前期就能賺到錢,不至於餓死。
本書作者尾原和啓身為科技類的社評家,經營一個「專門討論網路沙龍如何經營」的網路沙龍,對於這個議題很感興趣,就寫書來探討,要如何利用創作或製作「過程」來為自己增加故事性,並與顧客產生連結價值,以及注意事項。(讀書筆記連結)
《飛輪效應》
身心靈類
《臣服實驗》
作者Michael A. Singer由於真的當上了大型企業的執行長,使得本書聲名大噪,但每個人的生命旅程不一樣,「臣服實驗」所帶來的意義也不同。我認為,這本書談的其實是如何面對未知、面對恐懼,並且勇敢踏出舒適圈的過程。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感想,你也絕對可以有你個人的感想,這是閱讀的妙處之一。
如果對「臣服實驗」是什麼或怎麼做很有興趣的話,我在這篇文章介紹了他的生命旅程,以及書中所談的「臣服實驗」流程解析。
《情緒留白》
散文集
《天作不合》
雖然看散文集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可接到這本合作書的邀請時,還是有許多回憶湧上心頭。「侯文詠」三個字,對我這個世代的讀者來說,就是童年或青少年的一部分,重讀一次,沒花多少時間,大約三個小時吧,卻體會到了以前沒體會到的部分。
書裡的「媽媽」對「爸爸」喊著,她受夠了被關在「城堡」裡,很想要出去工作,「爸爸」總是不能理解,他辛苦賺錢,為什麼回家老婆還要抱怨。當然,最有趣的還是孩子們,為什麼爸爸媽媽明明常常吵架,還會是「天作之合」呢,明明就是「天作不合」啊!
侯文詠既風趣又戲謔的說故事風格,真的是讓我心情很好,整本哈哈哈很難停下來,但闔上書後,又讓我重新思考「家」的意義,重新解構了這本書,放在IG上。
結語:發現了電子書的新用法
其實,我沒有很介意閱讀的本數,列出來只是為了回顧過去三個月到底讀了什麼,以及有沒有哪一本書是願意再讀一次的。目前應該只有《恆毅力》和《越讀者》是我想重讀一次的書,但其他書也不代表就不推,純粹是因為這兩本書呼應了我正在思索的難題,也與未來想探索的方向有關。
這三個月期間,我開始把購買的主力放在電子書上,因為發現了兩個好處:
- 電子書可以當作書目資料庫來使用。
- 電子書的試閱功能非常方便。
書目資料庫,也就是《卡片盒筆記》創始人魯曼所說的「文獻筆記」
以前沒有電腦時,魯曼必須精選一段文字,用自己的話重新寫在卡片上,並備註書名與頁碼,與書目放在一起,可現在,我只要依稀記得某本書好像有提到什麼相關的內容,打開這本書直接用關鍵字搜尋就可以找到,寫讀書筆記時非常方便。
這方法可能是只有我最後一個才知道的吧,應該不稀奇。不過,紙本書在翻閱時,可以用記位置的方式來翻找,其實也很方便,電子書在此的優勢則是可以匯出10到15%左右的筆記,看各家平台的規定。所以,我現在只有真正覺得重要的內容才會收錄在筆記軟體裡,省下不少時間。
之前參加講座時,「閱讀前哨站」的站長瓦基提到他會用Readwise圖轉文功能來轉入筆記軟體,我試過幾次,後來發現搜索電子書就可以了,除非真的需要很大一段文字才會考慮這麼做。
另外,雖然紙本書的試閱體驗更好,可以跳讀,但你要是想針對某本書做試閱,在實體書店不一定能找得到,這是因為實體書店有空間的限制,有很多書是看不到的,除非是當月出版社的主打書,才會在展示區放比較多的書來打廣告。
也因此,電子書的試閱功能在你需要了解某本書有沒有可看性時,幫助很大,通常來說,看過目錄和讀個十幾頁,應該有七成機率能正確判斷自己會不會喜歡這本書。而且,一旦決定要讀,下單只要三分鐘,又快又方便,未來要查資料,打開書來搜就好了。
這是我最近對電子書的感想,你有其他的用法或相反意見嗎?歡迎留言和我分享喔!